文章要让群众看得懂

2025-08-05 18:17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坤 张杰]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文章是传递党的政策、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为群众纾困解疑的重要方式。一篇务实的文章能让群众从中找到解难的好方法,而一篇虚浮的文章只会让群众茫然无措。

现实中,有的文章或是 “裹脚布式” 的冗长空洞,或是 “话痨症式” 的絮叨重复,或是 “水中月式” 的虚浮无物,或是 “放大话式” 的夸夸其谈,甚至看似洋洋洒洒、辞藻华美,实则让人看了 “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那么,好的文章是什么样的?应该是简单明了,能让群众看得懂的,而不是为了追求 “高大上”,就去 “炫文采”“堆辞藻”“卖学问”。如果文章写得天花乱坠,群众却看不懂,那通过文章传递党的政策、思想以及为群众纾困解疑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延安整风”三篇论著之一的《反对党八股》中提到:“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向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文章里要是没有几句 “带点泥土”“沾点露珠” 的话,群众不会感兴趣。学会运用一些活泼、通俗的 “方言俚语”,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增添群众对文章的兴趣。倘若文章里多是些 “阳春白雪”“聱牙诘屈” 的内容,那么这些文章最终也不过是 “藏之深巷”“束之高阁”。而想要获得 “接地气” 的言语,光靠坐在办公室里 “冥思苦想” 是白费力气,也不接地气。只有站起身、离开椅子、迈开步子、弯下身子,向群众学习、同群众交流,才能写出让群众看得懂的 “乡里乡音”。

“小故事中蕴含着大道理。” 干巴巴的文章没办法引人入胜。一篇文章如果没点故事性,群众探索它的好奇心也不会太高。群众毕竟不同于坐在屋内搞研究的文学家,要是满篇文章写下来,一点趣味都没有,群众是不会有兴趣再看下去的。如果群众连看的兴趣都没有,那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写一些面向群众的文章时,要多穿插一点 “扣人心” 的故事,让群众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也愿意深入了解文章传递的内容。

“写文件、作报告、发表文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 如果写的文章聚焦不了群众的事,瞄准不了群众的难,那么即便写得天花乱坠、朗朗上口,也不过是 “无痛呻吟”。“文章是为事而作。” 只有带着问题写文章,才能将群众遇到的急难愁盼写成解难的报告。要让每篇文章都能结出惠民的果实,就需要找准问题的症结,摸清实际情况。看一看是产业发展的问题,还是群众生活的问题。如果是产业问题,就要把产业发展中遇到的 “中梗阻”,写成给领导的 “好建议”;如果是生活问题,就要把群众生活中遇到的 “烦心事”,写成帮助群众办好事的 “硬举措”。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写一些方便群众看得懂的文章,不要为了写而写,要为了群众而写。只有站在群众的角度,用接地气的语言,穿插扣人心的故事,写有实质内容的文字,才能真正让党的好声音,声声入耳、声声润心。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