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不能少了人文关怀

2025-08-21 09:3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相]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陈相

日前,安徽阜阳颍上县红星镇一村民发布视频称家中老人尚未去世,当地镇政府工作人员就上门要求火化。视频显示,一位老人躺在地上,工作人员站在门口,家属情绪激动。对此,红星镇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当地有“人快去世时放在地上”的习俗,工作人员当时正在进行殡葬改革政策宣传,并非要求立即火化。每日在7个村开展入户宣传,提供免费遗体接运、火化及骨灰寄存服务。(8月20日大象新闻)

此事件暴露的不仅是单次沟通失误,更是基层政策执行中人文温度缺失、民俗调研不足与信任危机。

从政策本意看,推进殡葬改革具有节约土地、移风易俗的正当性,提供免费遗体接运、火化等服务也确实能减轻群众负担。但再好的政策,若执行时缺乏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忽视传统习俗与情感需求,便容易从“惠民”变成“扰民”。在老人弥留、家属悲痛的敏感时刻上门询问火化事宜,政策宣传的实际效果却成了情感上的粗暴刺痛,被群众解读为“活人等火化”并不意外。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此类事件发生背后,反映的是某些基层治理中的机械执行惯性。工作人员若提前了解当地“临终置地”的习俗,本可避免误判老人状态;若通过村委会预先掌握情况,选择更合适的沟通时机;若改用宣传册、热线电话等更柔性方式,而非直接上门生硬询问,这场冲突或许根本不会发生。政策执行者往往专注于“完成任务”,却忽略了政策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复杂的情感需求和文化传统。

要破除困局,需从多方面下手。一是政策执行时分步引导,优先安抚家属情绪,延后政策沟通;二是尊重民俗多样性,在政策设计中保留弹性空间;三是建立透明机制,公开火化数据,让群众真正参与监督。

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政策科学性,更需要执行时的人文关怀。在政策冷执行与民心热诉求之间找到平衡,才能避免好政策被笨办法拖累,真正实现善治目标。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信访局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