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体育+旅游”发展,激发城市活力

2025-08-20 10:06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向江] [责编:欧小雷]
字体:【

向江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我国也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旅游业从小到大、由弱渐强,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近年来,不少城市依托地域优势积极发展特色旅游。其中,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融合健康、休闲、文化、社交等多重属性的高品质生活方式,正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发展体育旅游,把握“天时”“地利”“人和”。培育一个好的体育旅游项目往往需要用好资源、巧妙借“势”。或依托丰厚悠长的历史文化,将体育运动与历史资源相融合,把握“天时”;或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将体育运动与自然资源相融合,把握“地利”;或依托广泛传承的群体基础,将体育运动与群众需求相结合,把握“人和”。比如说,贵州“村超”之所以能成功,一是有悠长的足球运动历史,底蕴深厚;二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足球氛围浓;三是与贵州的文旅产业发展相辅相成,游客选择多。

湖南集天时、地利、人和之势,资源十分丰富。古城古镇古迹、传统村落、红色教育基地等遍布三湘四水;森林公园、5A景区、纪念园、游乐园等景观星罗棋布。湖南人民热爱体育、重视体育、参与体育的热情始终高涨,开展体育活动的群众基础深厚。这些都为我们推进体旅融合,发展有生命力的体育旅游项目提供了优质的资源条件。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顺应天时、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结合当地优势,做出特色亮点。

发展体育旅游,分类发展四大体育旅游形态。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湖湘体育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好湖南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关键在于立足深厚的文化根基,有效发挥其在旅游实践中的作用。

发展红色体育旅游。立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放性和教育性等特征,针对各类受教育群体,将体育活动作为载体,发挥其强大的组织和聚合优势,让红色教育在“身体力行”“全民参与”“实践体验”等体育活动氛围中得以更好开展,并达到教育的目的。发展民俗体育旅游。立足民俗文化资源的乡土性和原味性等特征,重点开发可参与体验、有一定趣味、能形成竞技氛围的民俗体育项目,注重“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形成地方特色。发展大众体育旅游。立足大众体育文化的普惠性和健身性等特征,突出“全民健身”“健康中国”“绿色低碳”等主题,开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参与自由的体育项目,并充分发挥地方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配套优惠性政策,提高人民大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发展休闲体育旅游。立足休闲体育文化的娱乐性和舒适性等特征,注重休闲体育轻松自由、舒适安逸、品质高端、人际交流等元素,针对各类小众群体,结合地方山水、人文、民宿和体育场馆等资源,开发特色休闲体育旅游项目。

发展体育旅游,培养体旅专门人才。面对体育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机遇,高等学校应乘势而上,充分结合市场需求,深入分析行业特征,围绕体旅融合,培养有体育知识功底、有体育文化内涵、有旅游市场意识、有融媒体思维的体育旅游专门人才。有体育知识功底。这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精通体育科学知识、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了解体育基本特征、遵循体育运行规律、把握体育发展趋势。深厚的体育专业素养是人才投身并推动体旅融合的基础,也是保障体育旅游项目专业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有体育文化内涵。一方面需要培养“爱体育、懂体育”的体育人,体现体育人的特质和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体育人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和运用,做“体育文化人”。有旅游市场意识。培养懂旅游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懂市场经济运行基本规律,懂新时代人民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特征的旅游行业管理人才,能够将体育文化资源与地方实际需求相结合,发现市场机会,开发体旅项目,维护项目运营。有新媒体思维。即要求具备现代传播意识,能够有效运用各类媒体力量。具体而言,在新媒体时代,应着力培养掌握融媒体技术方法、理解融媒体生态系统、具备整合传播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需融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最终为体育旅游项目的高效推广与价值实现提供支撑,满足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高校培养体旅融合专门人才,应以体育学为主体,辅以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等多学科教育,培养适应体育旅游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作者系张家界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本文为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胜任特征的非师范性体育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401001934)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