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升”“走”之间留一道“缓冲带”

2025-08-16 07:4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泽中] [责编:伍镆]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周泽中

“在约定的期限内,完成一定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任务,其间需要通过聘期考核,如不达标就要离职或者转岗”。这一“非升即走”制度的存在,成为不少高校教师焦虑的源头。今年以来,该制度逐渐被一些高校废止:中国海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辽阳分校都明确不实施“非升即走”,不搞竞争性淘汰。

“非升即走”制度意在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应当说,设计初衷是好的。然而在现实中,“非升即走”的制度执行有点走偏了:一些高校考核指标刻板、评价维度单一,青年教师忙于申课题、发论文、评职称,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之下,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打磨课堂、进行创新性研究。久而久之,对教学生态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

“非升即走”制度该不该存续下去?如果完全摒弃,可能会导致岗位固化、学术懈怠等问题,若僵硬保留,则可能会影响青年教师的成长。不妨对其进行柔性化改造,既不“一刀切”,又适当加入对教学质量、学术影响力、实践能力等更宽维度的考量。毕竟,先让青年教师安心教学,才可能培养出追寻“星辰大海”的学生。

回望历史,朱熹治学主张“格物致知”,为《四书》倾注毕生心血;司马光埋首浩瀚典籍十九载,方才编撰出《资治通鉴》……这些大儒学者,无不是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诠释着学术探索的长期性与艰苦性。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细致、耐心的过程。这启示我们,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也必须尊重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时间,保护其潜心治学、教书育人的热情,进而培养出更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教育之美,在于守拙与求真。它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共鸣,是灯下伏案的孤寂与充实,靠的是年复一年的积累。通过改革高校人才评价体系,在“升”与“走”之间架设一道更为人性化的“缓冲带”,这种美应该能被更好地发掘与传承。

责编:伍镆

一审:伍镆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