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当以“实绩”为尺

2025-08-12 18:0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吉明]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李吉明

“考核事项少了,重点更聚焦。”基层干部的真切感受,道出了为基层减负工作的积极成效。但也有干部反映,一些单位在迎考中仍热衷于“材料包装”“汇报美颜”,把精力耗费在字斟句酌、装订精美上,背离了考核的初衷。

不可否认,规范的材料是工作的客观记录,适当的总结汇报有助于梳理成效、发现问题。但过度追求材料的“齐、全、美”,甚至脱离实际“造材料”“编数据”,就成了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究其深层原因则是一些考核仍存在"以痕论绩"的惯性“材料依赖”导致考核评价机制出现了偏差。

考核的本质为了激励担当、推动工作其核心从来不是“材料好不好”,而是“工作实不实”但当“看材料”比“看现场”占比更高“听汇报”比“听民声”权重更大,就容易让基层产生“工作好不如材料好”的误判而在这种导向下,即便有的单位工作实绩突出,也会因为担心材料“拿不出手”在考核中吃亏,不得不在“材料内卷”中疲于应付,甚至不惜违背实事求是原则

考核不能成为“样板戏”。消除基层“干得好不如材料好”的担忧,考核要多些“四不两直”的调研,少些“按图索骥”的检查;多到田间地头听群众口碑,少在会议室里看材料台账;多关注“民生小事”的解决成效,少纠结“汇报材料”的辞藻华丽。这样,才能让考核标准向实绩聚焦,让评价依据向实效倾斜,让干部敢于卸下“材料包袱”,专心致志抓落实。

网上有句这样的话:当一个人习惯了美颜时,也就忘了自己素颜的模样基层单位也要认识到,材料准备得好不好,并不能和工作实效画等号。而考核的过程,正是总结经验、查漏补缺解决问题、提升工作必不可少的过程如果只是注重做一些材料的虚功,却忽略亟待解决的问题,又如何能够补齐短板差距,促进工作有效提升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的精力应当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当材料从考核主角回归辅助工具,当干部从案头忙碌转向田间地头,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考核才能真正彰显价值与温度真抓实干蔚然成风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