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科
古语云:“千金买宅,万金买邻。” 自古以来,人们就重视邻里关系。而钢筋混凝土浇筑起来的高楼大厦,把人与人进行物理隔离,让邻里关系变得日渐疏远,从而逐渐成为社区治理的 “隐形门槛”。怎样把 “陌邻”“近邻” 变为 “亲邻”“睦邻”,需以古为镜,从邻里文化中寻智慧、找答案。
文化滋养,润物无声。“远亲不如近邻”折射的是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会风气,也是抱团取暖、互利共赢的善治规律。“德不孤,必有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睦邻” 思想可资借鉴,唯有邻里之间形成互利共赢关系,方能始终牢不可破。因此,破解社区治理困境,需从重建邻里关系入手,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示范、文化活动、互助机制等举措,逐渐唤醒居民的共同体意识。
制度先行,长效常治。从改良邻里关系、促进邻里和睦入手,可谓找到了良法善治的“制胜秘钥”。改良邻里关系,不能仅靠文化滋养、党员带头,还需有制度保障。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把组织之根牢牢地扎在居民生产生活第一线,充分发挥党建的示范引领、协调保障功能,推动邻里之间有事共商、难题共答、成果共享的局面形成新常态。比如,一些地方围绕加强邻里沟通,探索推出邻居节、“邻里厨房” 等活动,积极搭建互动平台;有的还借助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开发社区 APP,以此方便居民线上交流、线下互助,进而提升群众的自我归属感和社区认同感。
人人参与,破题开局。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激发居民主动性,使邻里关系从 “弱连接” 变为 “强连接”。聚焦 “一老一小” 迫切需求,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不断优化多元供给,在拉近邻里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之中推动邻里共建成为现实。从成功化解矛盾纠纷、民主议事形成常态……到小区事务从 “对抗” 走向 “对话”,邻里关系从冷漠转向合作,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变得愈发强劲。
邻居好,赛金宝。从邻里入手,寻求破题之道,是现代社会日益流行的一种新时尚。社区是城市的细胞,邻里关系则是细胞的黏合剂。从 “孟母三迁” 择邻而居,到今日 “邻家大院” 的有益探索,和谐邻里关系始终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改良邻里关系,不仅需要文化滋养、制度创新,更需每个人走出家门,主动伸出友善之手。唯有如此,社区善治才能从 “心中愿景” 升华为 “眼前实景”,让冰冷的楼道充盈着人间温情,让 “邻里守望” 成为城市最温暖的底色。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