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更深层次的生育友好

2025-08-02 07:4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易博文] [责编:伍镆]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易博文

“我家小子可争气了,一出生就开始赚钱,一年3600元。”

“上幼儿园都免费了,生娃还要再犹豫吗?”

这几天,国家连放大招,支持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网上呈现出一派轻松欢快的氛围。7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关情况,保证国家统一的育儿补贴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家庭都能够享受到政策的支持。

拉长时间来看,近年来,“生育友好型社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政策的鼓励信号也非常明显。从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到发放生育补贴、推进普惠托育,各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配套政策。

生育补贴,这也是国际通例。各国政府为了提高生育率、保障儿童福利以及减轻家庭负担,纷纷出台了不同的育儿补贴政策,例如瑞典、挪威。日本则计划于2026年4月实施“儿童与育儿支援金”政策,向所有人征收每年2400日元—12000日元(约120元—600元)税费,用于补贴育儿家庭。

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正在不断添砖加瓦。面向未来,如何实现更“友好”?

生育决策背后,是复杂的经济账、事业账和人生账,需要系统性的社会支持,需要从“生育—养育—教育”的全周期视角构建支持体系。在生育环节,需要破解职场歧视难题。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85%的职场女性因生育遭遇过晋升障碍。要从法律层面落实生育成本社会共担机制,让企业敢于招聘育龄女性。在养育环节,普惠性托育服务的缺口亟待填补。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入托率仅为5.5%,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35%的平均水平。可采取“社区托管+企业托育+商业机构”的多元供给模式,让“幼有所托”成为现实。

更深层次的生育友好,需要重建价值认同。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晚婚晚育已成为普遍选择。这不仅源于经济压力,更反映年轻人对个体价值的重新定义。“尊重生育、关爱家庭”的文化氛围起来了,才能传递出“生育是美好生命体验”的价值信号。

从政策友好走向制度友好,最终实现文化友好,这是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进阶之路。当年轻人不再把生育视为“甜蜜的负担”,而是“幸福的期待”,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才具有坚实的根基。这需要整个社会系统的深刻变革,需要每个环节的协同发力。

责编:伍镆

一审:伍镆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