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恒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以整治形式主义为突破口,持续为基层减负,不仅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过度留痕中挣脱出来,更激发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而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放开的是手脚,赢得的是民心。各地各部门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破除考核异化,让工作回归本源。考核是推动工作的“指挥棒”,但当考核指标脱离实际、过度量化,就会异化为形式主义的“催化剂”。为基层减负,首要是重构科学的考核体系。通过精简考核指标、取消“一票否决”事项、推行“暗访+实效”评估等方式,让考核重心从“看材料”转向“看实绩”、从“听汇报”转向“听民声”。这一校正,让基层工作重新聚焦于群众的急难愁盼,实现了从“为考核干”到“为群众干”的根本转变。
斩断借调怪相,为队伍筑牢根基。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主力军”,但长期以来,“借调”成风,导致“人岗分离”“空心化”问题突出。一些乡镇、社区本就人手紧张,骨干力量被频繁借调后,日常工作难以运转,群众办事常常遇到“找不到人”“没人管事”的困境。为此,必须通过明确借调期限、严控借调比例、建立“谁借调谁负责”问责机制,遏制无序借调乱象,为基层队伍“补血强体”。
释放“乘数效应”,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基层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要减掉形式主义的束缚,让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如此,才能以更饱满的状态投身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干部们有更多时间研究产业发展,带领群众搞种养殖,让“土疙瘩”变成“金疙瘩”;在社区治理前沿深入网格,化解邻里矛盾,让“小社区”充满“大温暖”;在企业服务现场,蹲点调研,解决政策落地“中梗阻”,让经营主体“轻装上阵”。
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既需要打破惯性思维,更需要久久为功的坚持。当基层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方能以更务实的作风贴近群众;当考核导向回归实绩、借调乱象得到遏制,方能以更科学的机制激发活力。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