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浸润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内生动力

2025-07-31 07:5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曲臻] [责编:刘畅畅]
字体:【

曲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为青年铺路搭桥,提供更大发展空间,支持青年在创新创业的奋斗人生中出彩圆梦。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中交汇点,不仅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也是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创新元素和不懈奋斗的品格,我省高校应强化文化浸润,着力将湖湘文化优势转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根基与深层动力。

深挖湖湘文化创新基因,构建特色育人体系。湖湘文化蕴含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的实践智慧、“心忧天下”的担当意识,可成为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精神根基。高校应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其精神内涵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一是加强湖湘文化课程体系建设。开设“湖湘文化与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组织专家学者编写《湖湘创新文化读本》,融合岳麓书院“经世致用”思想、王夫之哲学理念等,选取从屈原“求索精神”到袁隆平“禾下乘凉梦”的创新案例,展现湖南人特有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文化元素,比如在工科课程中讲述湖南制造业发展的创新故事,在商科课程中分析湘商创业案例,在农科课程中强调科技创新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等。二是开设关于湖湘文化精神的专题讲座。邀请湖湘文化学者、知名企业负责人走进校园,分享企业创新发展历程,拓宽学生创业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创新创业的魅力。三是建设多元化的文化浸润实践平台。高校可定期开展以湖湘文化为主题的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探索基于湖湘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项目,开发具有创新性、市场潜力的产品或服务,在弘扬湖湘文化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整合“政企社”创新资源,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厚植大学生创新创业土壤,需要在高校文化育人基础上,汇聚“政企社”创新资源,共同营造关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一是政府应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作用。湖南已推出“七个一”措施,以实实在在的“干货”举措和“真金白银”的资源吸引、支持全国大学生来湘创业。在此基础上,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协同联动,进一步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二是企业应深度参与高校创新创业过程,将企业技术需求与企业文化传承需求融入大学人才培养中。企业可将真实案例、真实数据带入课堂,高校可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授课,双方依托“教学—研发—转化”一体化实现人才共育;企业可将技术难题、产品升级需求等整理成揭榜挂帅项目,通过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渠道公开发布,将其变成高校科研任务;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应提供“校内众创空间+导师+课程”的早期孵化,企业可在产业园区配套加速器或中试基地,形成校企“人才共育、资源共享、成果共赢”的良性循环。三是推动各类社会力量营造多元协同的创新创业氛围。比如文化机构可联合高校举办湖湘文化创新创业大赛,吸引创投机构关注优质项目;新媒体平台可开设“湘籍创客故事汇”等专栏,用鲜活案例传递创业精神;社区可组织大学生开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让创新创业精神扎根社会土壤。

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融合育人实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是激活文化浸润效能的关键抓手。一是打造“文化+科技”传播矩阵。高校可依托湖南丰富而成熟的文化产业业态,支持大学生团队开发文化互动传播产品。比如用VR技术打造岳麓书院“大讲堂”,让大家沉浸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融合之道;涉农高校可深挖农耕文化,用物联网技术直播智慧农业生产,让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之间形成可视化链接。二是打造“校园+社会”联动传播机制。高校可联合地方政府搭建“双创文化驿站”,在社区或商圈设置大学生双创成果展柜;联动文创园区建立“校地共创实验室”,开设“双创”工作坊,邀请社会创业导师与学生共同开发融合湖湘文化的项目;联合主流媒体打造“双创”文化全媒体传播链,借助媒体公信力扩大文化创新理念的社会影响。三是培育“青年+IP”传播符号。高校可鼓励学生团队紧扣院校特色,传播湖湘文化经典元素,让传统文化符号通过年轻化、立体化IP焕发新活力;为“双创”团队设计专属视觉标识,通过LOGO、表情包、短视频等视觉语言,让文化传播更具青春美和亲和力,让湖湘文化中的创新创业基因获得更多青年认同。

(作者系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副教授)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