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博
当赛里木湖的碧波倒映着雪山,湖畔的草甸花海却被游客粪便染出刺目的污痕。这片被古人称为“净海”的高原明珠,正沦为露天卫生间。表面是游客文明的溃堤,实则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流量洪峰前的失灵。旅游旺季景区每日容纳数万游客,部分厕所却相距10公里之远,游客被迫野外如厕,草甸花海被污物侵蚀,生态承载力与旅游粗放扩张此刻剧烈冲突。
景区管理者并非毫无作为,移动厕所的增设为时已晚,旱厕清理车队追不上人潮步伐。更深层矛盾在于旅游开发的短视逻辑:重门票收入轻服务投入,重网红营销轻生态承载。当无人机盘旋拍摄“天空之镜”宣传片时,镜头之外是草甸里未降解的排泄物和牧民紧锁的眉头。赛里木湖的“厕所危机”本质是文旅爆红与基建滞后的断层。
破题之道在于建设生态旅游新模式。硬件层面急需实施厕所革命升级版,大量增设固定厕所和移动厕所,在旺季增加保洁员人数,破解运维难题。管理机制上可推行“预约限流+错峰补贴”,将单日游客上限与景区自净能力挂钩,实施门票折扣,分流如厕高峰。最关键在于重构利益链条——景区门票收入应刚性提取固定比例用于生态维护,牧民闲时亦可担任环保监督员,青海湖的实践已证明:当牧民放下了牧鞭,吃上了生态饭,当上了管护员,其角色便从潜在的环境干扰者转变为积极的生态守护者。
赛里木湖的困境恰是中国自然景区转型的缩影。昔日九寨沟经历阵痛后实行全网预约制,今日游客在智能引导系统下有序分流;喀纳斯景区通过大量升级和新建厕所,提升智能化水平,基本告别草甸污染。这些案例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与旅游体验从来不是对立命题。当赛里木湖的保洁员不再日清成吨粪便,当游客镜头不再刻意躲避湖畔的黄色污迹,这片高山湖泊的蓝眼泪才能永远映照星空。毕竟,真正的诗与远方不在滤镜里,而在对草木山川的敬畏中。
责编:夏博
一审:夏博
二审:蒋俊
三审:刘乐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