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
“打造一颗红色芯。”7月17日,参加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主办的“传承初心 增强四力”第二期培训班学习的学员,走进延安市安塞高新区开展集中采访,延安延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向大家介绍,该公司已搭建2条电源管理IC、驱动IC和功率IC的芯片封装测试生产线,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计算机、物联网等领域。这是陕西半导体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芯片“星火”,为何闪耀西北?众所周知,芯片是21世纪的“工业粮食”,谁掌握芯片制程,谁就握住了世界的脉搏。追忆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1940年9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还看今朝,同一方黄土地上亮起了“芯”火。据介绍,陕西半导体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该省是全国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历史与现实隔空对话,结论朴素而坚硬: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唯有自力更生、埋头苦干,才能在国际风浪中“稳坐钓鱼船”。
延安在芯片产业领域积极探索,正源自陕西把芯片产业链当作“玉米产业链”精耕细作。缺什么就补什么,断什么就延什么,上游牵住西电、西工大等高校院所,中游搭起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集群,下游形成了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全链条发展的产业生态。比如芯片制造业,陕西有晶圆制造企业9家,包括三星、西岳电子、卫光等企业。老区的芯片产业链像玉米拔节,一节节往上,最终结出“高能”果实。事实证明,西部既能输出能源,又能输出技术。
面对“脱钩断链”的外部高压,陕西省近年来滚动发布“卡脖子”榜单,半导体、光子、新型显示……谁有本事谁揭榜,失败不追责,成功给重奖。重点开展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工艺技术与核心产品攻关,打通晶体材料高效生长、器件设计制造等产业发展关键节点,“土专家”与“洋博士”同台竞技,揭榜挂帅成了破解燃眉之急的“及时雨”。
行百里者半九十。就在这几天,英伟达宣布恢复向中国供应H20芯片,并预告年内推出“中国定制版”RTX Pro GPU。这是个好消息,但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发展不能一直寄希望于外力,艰苦奋斗依旧是我们抓好科研创新的重要法宝。下一步,我们必须继续高举“延安精神”火炬,一手抓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手抓应用场景拓展,推动更多“土芯片”蓬勃发展。
从延安回望来路,从延安前瞻远方。中国西北角的科技发展,正是这条路生动和接地气的注脚——老区人民不光能种好粮,也能造好“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延安精神,依然是指引我们前行的重要法宝。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