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举行。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发言中透露:“全球50%的顶尖AI研究者来自中国。”
近年来,中国在AI产业领域的异军突起令世界瞩目,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这一现象背后,是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日益强大的人才引力,以及从“世界工厂”迈向“智能系统设计者”的深刻转型。
中国吸引AI人才的独特优势,在于广阔的应用场景与越来越开放包容的政策环境。从智慧城市的海量数据处理,到制造业的柔性生产线,再到覆盖城乡的物流网络,这些真实复杂的场景成为技术创新的天然试验场。政策层面,新政纷至沓来:科研经费“包干制”释放了创新活力,人工智能专项立法为创新划出安全区……
AI产业的竞争,本质是高端人才的竞争。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既需精通数学建模、算法设计的硬实力,也要具备跨学科知识融合、复杂系统架构的整合能力;既要有前沿技术敏锐度,更需医疗、制造、交通等垂直领域的场景洞察力。正如国产大模型团队,既需要理论科学家突破算法瓶颈,也依赖工程师将技术适配到千行百业。复合型AI人才,正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人才集聚的最终价值,在于将智力优势转化为落地能力。近年来,我们见证了神州大地上的科创奇迹:华为昇腾团队开发的分布式计算框架,使国产芯片集群效率提升40%;年轻人创立的智能诊断企业,将AI影像技术广泛推广至基层医疗机构。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规则话语权——百度智能云架构、阿里云城市大脑方案正成为国外一些地区的数字基建标准。这些成果印证着一个事实:中国正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智能系统设计者。
背着双肩包,就可以来湖南创业。这几年,我省出台一系列吸引青年创业的举措,各类创新平台为青年人提供开阔的成长通道。制胜AI时代,我们仍需进一步夯实人才生态的“隐性基础设施”。如,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创新合作机制,破解产学研转化梗阻;建设国际化人才社区,提供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设立较长期的基础研究基金,守护“从0到1”的创新火种。
城市都在渴望下一个“梁文锋”“王兴兴”。唯有栽下梧桐树,方能引得凤凰来。
责编:刘畅畅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