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视频 刘文 羊咪米 吴忠强 实习生 刘嘉馨 左震翚
鲁山县花费715万元修建牛郎织女雕塑事件其实是发生在2年前,上过热搜,成了当地重大“舆情”,最近在舆论的追问下再起波澜。7月16日晚,河南省平顶山市联合调查组就此事“公开”发布情况通报。
通报称,2023 年9月8日,由平顶山市纪委监委对负有领导责任的鲁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批评教育,责令写出深刻检查;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鲁山县分管副县长给予诫勉谈话处理。2025年2月18日,与该事件相关的多人已获刑。
早就调查清楚了,早就处理了责任人,为什么公开调查结果的通报姗姗来迟?对此,官方承认了错误并致歉。应该说,这个表态是有必要的。毕竟,事件已过去近两年,迟迟不出调查结果是很容易让人疑惑的。舆论追问结果是应有之义,因为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众是有知情权的。
承认了错误,更要认识到错误。事实表明,公众的质疑不无道理。牛郎织女雕塑未批先建的问题,贪污腐败的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某种意义上,这是舆论监督的成果。相关人员获刑,让他们付出了代价。“问责一个、警示一片”,这种追责应该起到警示效果,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内部处理是达不到以“严惩”形成震慑性效果的。
不得不承认,一些地方对负面信息总是抱有畏惧之心,怕上“热搜”。一方面,在正常推进事件的调查处理,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悄悄地打枪的不要”。这个想法可以理解,但思路却错得离谱。尊重公众知情权,及时通报进展和处理结果,事实上是有利于重建公信力的。这实际上是在体现当地政府不含糊的态度,传递正面信息。如果总是想着遮掩,最后只会事与愿违。
再回头来看,近期相关工作人员称 “涉及保密”“还在调查”,这些不都是谎言吗?明明已经依法依规处理了,为何面对舆论还要说谎呢?官方通报,是不是在啪啪打有关部门的脸?
网络时代,处理公共舆情该换换互联网思维了。
尊重舆论监督,应该拿出真诚的态度。舆论监督看似盯着负面事件不放,实则是推进事件的解决。如果在舆论监督的帮助下,当地能发现问题,从中发现违法违规甚至涉嫌犯罪的线索,最终有一个处理结果,产生的社会效果就是正面的。
鲁山县牛郎织女雕塑事件的核心教训,在于对“公共权力”与“公众权利”关系的认知偏差 :用公共财政投资的公共项目,其本质是为公众服务,而非少数人彰显政绩的工具。
唯有将决策置于阳光下、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将监督延伸到全过程,才能避免“造价争议—舆论发酵—调查拖沓—信任受损”的恶性循环,真正让公共资源用在实处、惠及民生。
责编:洪晓懿
一审:洪晓懿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