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培育现代“新农人”

2025-07-15 07:3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丽红] [责编:刘畅畅]
字体:【

胡丽红

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强调“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高校涉农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建强农业强国建设人才队伍”。“新农人”代表新思维、创造新价值、引领新产业、展现新活力,象征中国农业的现在和未来。面对科技快速迭代、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因地制宜培育“留得住、用得上、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能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围绕多元协同,积极构建培育“共同体”。“新农人”的培育是综合理论性、实践性的惠民工程,覆盖面广,系统性强,体现我国乡村人才工作的最新发展。应积极构建以政府为纽带,社会、农民联合参与的“共同体”,以形式多元、服务专业的协同体系做到联动发力,为农民进行知识再塑造、技能再培训,支持“新农人”成为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的主体,让能人扎根田间地头,完成从传统农民、经验农民向高素质农民跃迁。政府部门应健全完善机制,统筹规划“新农人”培育目标与方略,通过加大金融帮扶力度、配套软硬件基础设施、搭建职业教育平台等举措,引导资源要素协同集聚,为培育“新农人”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鼓励农业企业、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多方资源全过程参与培育,为“新农人”提供产学研一体化的全方位技能服务指导,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效链接,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激发培育主体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新农人”培育的重要着力点,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根本需求,实行分享示范案例和体验现代农业实践等方式,直观领悟技能知识在农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帮助“新农人”树立起积极主动参与培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自觉应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与技术标准的认知理念。

聚焦个体差异,精准适配培育内容。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大、农村产业形态多的基本国情农情,“新农人”的培育内容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应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技能提升为核心,因材施教、因需施教、因时施教,明晰培育要点,精准匹配内容,满足不同类型“新农人”的个性化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入户摸底、调研座谈等方式,建档入库纳入动态量化管理,准确掌握“新农人”人员信息、产业结构、经营主体等基本情况,及时了解培训意向,为开展精准培育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培育内容结合地域特色、产业类型,坚持需求牵引,综合运用集中授课和现场实训、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现场体验与交流互访、案例分析与创业孵化等形式,让专家教授讲理论、部门领导讲政策、基层骨干讲实操,灵活开展定制化、体验化、孵化型培育,分层分类按需开发建立多样化深层次培训课程,广泛覆盖农业经营、管理、服务、设施、装备、机械等方面。根据不同产业要求,提供农业生产咨询、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服务,培育壮大农创客、田秀才、土专家队伍,不断提升“新农人”运用新技术、使用新工具、改造新对象的能力,培育其适应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劳动素质。

锚定数智赋能,创新应用培育载体。AI的广泛应用有利于改变“新农人”培育内容的传递形式,促进培育载体的创新,促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比如建构起农民的立体化用户画像,AI以包容式的实时学习,借助虚拟技术模拟各种农业实验,助力“新农人”进行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深度性和实践性学习,营造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不断更新和积累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知识技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高风险、长周期、观摩难的实际困难,实现“汗水农业”转型为“智慧农业”。从简单工具到即问即答的远程助手,AI如同贴身专家,将县域经济、涉农政策、农林科技、农业气象、市场信息等多模态模型进行农情集成融通,通过农业资源、生产环境、设施装备等生产要素的在线化、数据化和网络化,填补日常学习与农业实践之间的空白,展示农业知识的多维分析,高效、准确地回答“新农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给予全新解决方案,为“新农人”提供决策支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更高精度的农业管理。

【作者系湖南开放大学教授。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基于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湖南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创新研究”(XJK24ACRO01)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