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哥说新闻|校园体育场馆开门难? 究竟堵在了哪道门

2025-07-09 17:53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洪晓懿]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张军 文 晓风 视频 刘文 实习生左震翚 刘嘉馨 资料来源 湖南日报湘伴

当“村超”“苏超”的足球热浪席卷大街小巷,当收费高昂的商业体育场馆人满为患时,不少公立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却仍然在假期中沉睡,仍然大门紧闭!

“鼓励和支持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向公众开放。”新修订的体育法早已清晰明确了顶层设计,为什么推开学校体育设施大门仍然困难重重?到底堵在了哪道门?

湖南日报湘伴君连日走访发现,省内不同性质的体育设施呈现两种光景:正规的商业体育场馆收费不低却人满为患,部分校园体育场馆实行免费开放,但仍有不少校园体育设施处于“放假”状态。

细究之下,开放之困,也是事出有因,甚至是事出多因。

首当其冲的,是安全与责任之忧。学校并非纯公共空间,校外人员流动带来风险;运动损伤、突发疾病,乃至师生安全与设施保护,每一项都让校方如履薄冰。一旦意外发生,责任归属的模糊地带,足以让学校陷入纠纷泥沼。

其次,经费的匮乏,同样难以承受。场地清洁、设备维护、器材更新,样样需要真金白银。额外负担令许多学校“有心无力”,导致陷入“开不如关”的窘境。

最后,管理之繁杂,亦不能忽视。校外人员入校预约、登记、场地协调、秩序维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缺乏高效机制支撑,开放便成了学校难以承受之重。

然难题虽多,并非不可解。“运动的快乐,不该被场地困住。”校园体育场馆的开放,远非一道开与关的简单是非题,而是一道如何智慧开放、协同共治的必答题。

首要之务,在于筑牢安全与责任共担之基。政府应主导引入公共责任险,为开放场馆“兜底”,可卸下学校最大的心理包袱。同时明确法规,界定校方与使用者的责任边界,让“无过错不担责”成为共识。江苏盐城等地探索的“意外险”模式,即是对此的有益尝试。

其次,经费保障呼唤多方合力,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多元供给。可参考日本经验,将学校体育设施维护纳入公共体育预算。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学校因开放体育设施而产生的水电费、设施维护费等额外支出,亦可探索“使用者适度付费”机制,或引导社会资本注入,形成可持续投入。

最后,管理难题需借智慧与共享之力破局。推广线上预约平台,实现有序分流与人员信息管理;鼓励社区志愿者参与秩序维护,营造共建共享氛围——长沙部分学校与社区“结对子”的实践已初见成效。

解此多重困局,需各方拿出勇气与智慧。如此明确政府、学校、社会的权责,用制度保障让“开放”既利民,又不拖累学校。才能让校园场馆真正从闲置资源转化为公共福利。

当全民健身的浪潮,终能自由涌入校园绿茵场,那才是体育精神真正扎根于湖湘大地的模样。

责编:洪晓懿

一审:洪晓懿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