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玄同
时隔15年,全球轨道交通领域再次聚焦东方。7月8日,由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和国际铁路联盟(UIC)共同主办的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政府官员、驻华使节、企业高管、专家学者及国内参会代表出席。
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举办,充分体现了中国高铁在世界高铁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引领优势和积极贡献,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在铁路领域的交流合作。
中国从追赶、并跑到超越,世界高速铁路的话语权坐标系,悄然转移。截至2024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70%以上,覆盖全国97%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我们赫然成了领跑者。复兴号动车组以420公里试验交会速度刷新世界纪录,飞驰的列车承载的不单单是旅客,而是一个国家定义速度的主动权。从京张高铁自动驾驶系统在长城脚下精准运行,到雅万高铁将中国标准全系统输出东南亚,我们悄然实现了由技术突围到规则输出的转变。国际铁路联盟技术委员会中日益增多的中国面孔,铁路技术标准里频繁出现的“中国方案”,无不印证话语权的实质性提升。
话语权的根基,深耕于创新沃土。中车株机“量身定制”全球首列全景观光山地旅游列车“天空之镜”,打造成了流动的艺术品;无砟轨道突破地质条件限制,征服高寒冻土、高原黄土,让动车组得以驰骋广阔国土;CR450动车组以车体减重12%、能耗降低20%的优质表现,将运营时速推向400公里门槛......这些突破,使得中国高铁在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方面更上一层,从单一产品出口到全产业链能力输出升级。
话语权的价值,在重塑全球产业逻辑中愈发清晰。中国高铁早已超越缩短物理距离的意义,成为区域发展巨大推动力。“八纵八横”网络,将内陆腹地与沿海枢纽紧密连接,资源要素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高效流转。这种发展模式,还通过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项目向世界扩散。更具前瞻性的是,其在低碳环境下的完美呈现,与公路和航空运输相比,高铁运输的单位能耗和碳排放显著较低,全球可持续交通不再遥远。
再看此次北京盛会,深意或许更在于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与会代表参与一场场讨论,不仅是理念和技术参数,更是未来铁路的国际规则。中国推动的“高铁创新之旅”,本质上是开放协作的宣言,无论是东南亚湿热气候,还是中亚风沙地貌,不同国度共享着对速度与效率的追求。中国在UIC框架内主导的跨境互联互通,也在将“硬联通”延伸至“软联通”,使钢轨成为文明互鉴的纽带。
回首百年前,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16万公里铁路的蓝图,已然实现。我们用钢轨丈量的,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对现代化的诠释。在高铁轨道延伸的方向,话语权永远与创新深度同频,与人类福祉共振。相信我们的高铁“朋友圈”会越来越大!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