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沁
在推进基层治理实践中,网格治理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单元,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纽带。党员干部在网格中既是“观察员”,又是“办事员”,更是“领航员”。推进网格治理效能提升,关键在于激活基层治理的红色动能,不断擦亮党员干部先锋底色。
点亮初心之灯,树牢为民服务的“风向标”。初心如炬,照亮前行之路;使命如磐,稳固担当之基。党员干部参与网格治理,首先要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根本问题。常态化开展党性教育,让“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融入血脉,盯住群众的急难愁盼,一项一项解决好,让坚强党性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有力行动。沉浸式体验群众需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践行“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让为民情怀深深扎根心田。全过程参与民生实事,在政策宣讲、民情走访、志愿服务中闪耀身影、锤炼作风、展现担当。
锤炼实干之能,锻造攻坚克难的“多面手”。本领过硬方能扛起重任,能力全面才能破解难题。网格治理涉及千头万绪,既是检验党员干部能力的“试金石”,更是锤炼本领的“练兵场”。要想成为网格治理的“行家里手”,既需掌握政策法规的“硬本领”,也要练就群众工作的“软功夫”。用“铁脚板”丈量民情,在走家串户中学会倾听的艺术,把群众牢骚话转化为改进工作的“金点子”。沟通民意,在矛盾调解中掌握沟通的技巧,以“真本事”纾解民忧,在应急处突中淬炼决断的胆识,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
织密机制之网,构建长效运行的“新引擎”。党员干部作用在网格治理中持续发挥,需要制度的强力保障。完善党员干部联户制度,将网格内群众需求与党员干部服务精准匹配,明确党员需承担的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民意收集等基础职责,让每名党员干部都有“责任田”。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走访频次、问题办结率、群众满意度等数据纳入考核,使服务成效可量化、可追溯,对敷衍塞责、群众差评率超标的党员干部实施约谈整改,确保考核既成“指挥棒”又当“矫正器”。健全激励保障措施,为实干者撑腰鼓劲,通过“先锋党员”“服务之星”评选、事迹宣讲等形式强化荣誉感,消除党员干部“怕担责”的思想包袱。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蒋玉青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