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张英
随着高考临近,“AI押题”成为炙手可热的备考“神器”,营销手段层出不穷,价格水涨船高。今年的“高考押题卷”还出现了抢先预售、限期优惠、限时销售等模式。
其实,“押题”古已有之。比如明朝有“押题书”,清朝一些考生会根据考官的个人兴趣揣摩考题。种种形式,不一而足。如今,随着AI的流行,“押题”似乎有了科技加持:名师与AI齐上阵,号称能押中高考真题。
“押题”,本质是商家与投机者的“共谋”。它之所以有市场,反映出教育、学习层面的困境与焦虑。
商家宣称的“押中率”之所以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当前一些教育评价过度聚焦于考试结果。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曾言“知行合一”,强调学习是认知与实践的统一过程。极少数人热衷押题,恰恰割裂了这种统一,使学生陷入“知为考、学为分”的状态。
视“押题”如“押宝”,又进一步助长投机心理对学习伦理的侵蚀。治学本应认真踏实,但“押题”热下“AI猜题五分钟,胜过苦读一年功”的浮躁心态,扭曲了部分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价值观,使得教育变成了概率游戏,也让诚信治学的传统面临挑战。
“押题”迷思中,高考被异化为纯粹的技术性博弈,知识点沦为可以计算概率的筹码,这固然需要警惕,但更应被重视的,是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种对教育本质的诗意阐释,与“押题”热形成尖锐对立。而要回归教育本真,一方面需要改革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的桎梏;另一方面更需要回归学习伦理,使家长、师生共同抵御投机诱惑。当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而非应试技巧时,押题自然会失去市场。
AI技术本应成为拓展认知边界的工具,一些人却用它来玩一场知识投机游戏,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押题”热如同一把虚火,照见一些人的功利、浮躁。要将这把虚火浇灭,不仅需要市场监管的技术性应对,更需要我们对此深刻反思,重新理解学习的真正价值,莫让投机心理侵蚀了学习伦理。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