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兴东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修订《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简称《条例》),明确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的导向,引发广泛关注。
时隔12年,这部《条例》为何再度强调过紧日子?
过紧日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追求。此次《条例》修订,直击突出问题。新增条款剑指“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防止重大决策失误造成浪费。同时,《条例》强调优化政府投资,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杜绝低效无效投资和“半拉子工程”。《条例》还强化了对公务接待、差旅等方面的规定,强调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档菜肴、香烟和酒,体现了对公共资源的严格把控。
过紧日子彰显了责任担当。党政机关过紧日子,旨在将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在人民群众和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确保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比如2024年,全国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民生。可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最终落脚点始终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过紧日子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比如新修订《条例》突出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严禁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资源用在抓改革、促发展、干实事上,紧日子才过到了实处、过出了实效。
没有紧日子,哪来好日子。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自找苦吃,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我们相信,随着《条例》的深入贯彻实施,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为国家发展凝聚强大合力,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
责编:潘华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