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代华
近日,浙江安吉安城小学五年级学生金陈乐参观之江文化中心时,发现浙江省非遗馆戏曲介绍区“窑旦手又腰”表述有误。查阅资料确认应为“手叉腰”后,在父亲鼓励下,他写信向浙江省文旅厅厅长陈广胜反映。很快,金陈乐收到回信,他指出的错别字已更正,还获邀重游非遗馆并收到祝福。
这场跨越年龄与身份的对话,本质上是新时代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多数人面对知识往往处于被动接收状态,金陈乐同学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文化自觉。他通过查阅古籍、请教师长的方式严谨求证,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既折射出学校教育对文化素养的深耕细作,也彰显了家庭教育中培养的独立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一行为为青少年树立了鲜活榜样——文化传承并非遥不可及的宏大命题,每个孩子都能以细致观察和求真精神,成为文化守护的“小小主人翁”,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动能。
长期以来,文化场馆因专业性与权威性,与公众之间存在天然隔阂,即便观众发现展陈疏漏,也常因顾虑而选择沉默。此次浙江省文旅厅厅长亲笔回信、迅速纠错的举动,打破了这种“权威壁垒”,以“有错即改、从善如流”的务实态度,搭建起文化管理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信任桥梁。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更释放出强烈信号:公众意见是优化文化服务的重要源泉。当更多观众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重视、诉求被倾听,会更主动参与文化场馆建设,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文化生态。
传统文化治理模式中,管理部门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公众参与度有限。而此次小学生与厅长的书信往来,生动诠释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价值——少年儿童的“火眼金睛”成为文化纠错的重要力量,文化部门的高效响应则构建起沟通闭环。当这种良性互动形成常态化机制,文化治理将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全民“共振”,汇聚起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磅礴合力。
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温暖互动,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化星河中闪耀的光点,共同书写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系退休教师)
责编:潘华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