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
古朴精美的古代文物,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璀璨荣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密码。近日,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接收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流失海外79年的国宝终于回归故土。这不仅是流失文物的物理归途,也映照出一场征途漫漫的文明接力。
每一次中国国宝回归,都引来举世瞩目。子弹库帛书1942年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从1946年非法流失到今日归乡,79载岁月里,为促成这一国宝早日回家,一代代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场域奔走呼吁,大量法律专家反复与美国司法体系博弈——在这期间,《青岛建议书》规则体系艰难构建,“文明互鉴”理念在国际舆论场持续深耕。子弹库帛书的归来,也体现了中国从文物接受国向规则制定国的身份跃迁。
文物回家,意义不止步于回归。归来的两卷战国帛书,恰似投入文化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思考涟漪。如何避免它们只能静卧展柜、成为“沉默的孤岛”?目前全国能解读战国楚简的学者相对匮乏,而待整理的简帛文献堆积如山。鉴于此,应加强高校出土文献学科建设,完善文物修复师职称评定体系,推动文博系统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比如马王堆汉墓简帛数字化工程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动多语种数据库建设,让全球汉学家在线破译古老密码;利用增强现实技术,让观众在虚拟战场体验帛书中的攻守智慧……唯有汇聚学术研究、数字传播、教育普及等合力,才能让文物回家发挥更大的文化传承价值。
子弹库帛书归来,恰似在历史长卷上落下浓重一笔,提醒着我们:要努力守护好中华文明火种,无愧于历史的托付。国宝回家,有可能道阻且长,但行则必至。文运连着国运,曾经我们因国力衰弱导致文物流失,如今随着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我们必将让更多流失文物踏上归途,中华文明的光芒也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责编:刘畅畅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