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轨道交通科普

2025-05-14 09:0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佳] [责编:潘华]
字体:【

李佳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要“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

作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代表,轨道交通不仅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对外展示科技实力的窗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中国中车集团的产品和科技创新点赞,指出“高铁是我国装备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复兴号高速列车迈出从追赶到领跑的关键一步”“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在此背景下,深入开展轨道交通科普有助于提升公众对该领域的了解,进而增强科技自信,为建设“制造强国”“交通强国”夯实社会基础。轨道交通是湖南万亿产业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株洲市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在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研发、测试等方面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当前,我省应在轨道交通科普领域加大人工智能应用,推动科普内容、形式、手段的规范、创新、提升,更好满足社会需求。

制定突出人工智能应用的轨道交通科普规范。近年来,我省相关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社团等积极参与轨道交通科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制定轨道交通科普规范,明确组织、责任、活动、人员、保障等,有助于推动科普工作更加系统化、标准化、常态化,深化社会公众对轨道交通的认识。制定规范时,应注重引导各环节加大人工智能应用、提升科普信息化水平:推进科普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强化需求感知、用户分层、情景应用理念,推动组织动员、运营服务、传播方式等创新升级;在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场馆、科普宣教系统建设及科普展览管理和服务中夯实AI基础设施,包括图形处理单元(GPU)、中央处理单元(CPU)、内存、网络、服务器机架等软硬件系统;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向我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倾斜;大力培养具备轨道交通专业知识、掌握数智技术、有较强传播技能的跨学科科普人才。

建设展示人工智能应用的轨道交通科普教育基地。我省目前拥有多个以轨道交通为主题的科普教育基地,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比如长沙磁浮快线科技体验馆、中车株洲所“智慧列车”创新实验室、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国际共享实训基地、湘潭市轨道交通科普教育基地等。这些基地通常以蒸汽机车、智慧高铁的实物与影像资料诠释中国电力机车发展史。应进一步生动展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轨道交通的典型应用场景、对轨道交通传统模式带来的巨大改变,让受众深刻认识到:我国凭借庞大的应用场景和龙头企业创新,有望在全球率先实现“AI+轨道交通”的深度融合,为智慧交通树立标杆。比如展示AI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实现列车自动驾驶、精准停靠;AI算法动态调整列车牵引和制动策略,降低能耗;搭载AI视觉的轨道巡检机器人自动识别轨道裂纹、接触网异常,并利用AI分析轨道、车辆传感器数据,提前预警故障;AI结合历史数据、天气、节假日因素,预测站点人流并调整列车班次;使用AI语音助手、AI视觉导盲系统解答乘客问询、为视障人群导航等。

开展依托人工智能应用的沉浸互动式轨道交通科普活动。科普活动的核心目标在于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引导。开展轨道交通科普活动,应广泛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分层设计活动内容、设置“人机对抗”等动手实践环节,让公众在沉浸互动式体验中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与社会伦理,更好普及“AI+轨道交通”理念。比如面向中小学生、入门级科技爱好者,通过AI动漫、简易编程、互动游戏等演示智能驾驶系统、故障预测算法,借助虚拟仿真、数字孪生技术,展示轨道交通全生命周期管理;面向高校学生、职业教育群体、企业培训,提供脱敏的列车传感器数据,利用全真模拟系统还原高铁驾驶舱、地铁调度中心,引导开展AI调度实操,普及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AI伦理与安全;面向高校科研团队、行业专家,动态演示AI应用如何协调地铁、智轨、公交多网融合,实现长株潭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每场科普活动应配备轨道交通工程师讲解行业发展、AI技术员演示算法逻辑、助教指导实操,可由中车株洲所、华为等企业提供技术设备,由中南大学轨道交通实验室等科研院所提供案例支持。

【作者系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科普教育基地视角下高职科普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路径研究”(ZJGB2024178)阶段性成果】

责编:潘华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