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筑基 协同攻坚 构建湖湘全域应急防控新体系

2025-05-14 09:3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曹裕] [责编:潘华]
字体:【

曹裕

核心提示

湖南应立足现实并结合未来灾害形势,坚定不移推动应急管理向智慧化、网络化、协同化、全民化发展,打造“数智+场景”应急新范式,筑牢全域防控应急体系,贯通应急指挥联动体系,凝聚风险应急共建共治合力,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筑牢安全底座。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

湖南“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既孕育了丰富资源,也暗藏多重风险。比如,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15%,有95个森林火灾高风险区;仅2024年就发生1963起地质灾害,占全国的34.32%,远高于其他省份。“十四五”期间,湖南通过完善体系建设、增强协调能力、培养救援力量、强化物资保障等,建立起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应急管理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面对传统风险与新兴挑战交织的复杂局面,湖南各地须立足现实、结合未来灾害形势,在“十五五”规划中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发展与应用,坚定不移推动应急管理向智慧化、网络化、协同化、全民化发展,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筑牢安全底座。

以“智慧化”打造“数智+场景”应急新范式

“智慧化应急”作为数字技术与灾害防控深度融合的产物,正推动湖南应急管理向“精准预警-动态推演-靶向处置”的全链条转型。已依托专业设备对全省395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在山地丘陵区加密布设了2000个雨量计,构建起地面感知网络。2024年多轮强降雨期间,数字孪生平台在试点区域精准拦截洪水。2025年春防期间,实现“发现即合围、触火即扑灭”。与此同时,湖南应急管理的智慧化转型仍面临技术性瓶颈。比如全省地面物联网设备覆盖率不足,仍有78.69%的区域缺乏实时雨情监测,山区存在设备数据回传延迟现象,削弱了风险动态感知能力。2024年台风“格美”来袭,因复杂地形径流预测误差较高,导致部分低洼区域避险转移不及时,郴州、衡阳等地损失严重,暴露出现有模型对多因素耦合灾害适应性不足。鉴于此,应以“智慧化”打造“数智+场景”应急新范式。

一方面,运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实现重点水情风险靶向预警。在地面部署智能雨量计、水位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运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全天候监测地形位移与滑坡体发育,并结合无人机编队动态扫描地表裂缝及植被异常。由此融合空天地数据,基于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流域三维模型,预测径流演化并生成动态风险热力图,精准识别高陡边坡和江河堤防风险。另一方面,构建多源风险数据枢纽,辅助实施复杂火情风险智能应急决策。整合卫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等多源数据,构建三维动态火场模型,运用AI大模型预测火势蔓延路径,推荐最优灭火资源调配方案;通过无人机挂载灭火弹、机器人协同作业、自动化消防联动,实现智能精准灭火。依托算力中心建设、多源数据枢纽打通,最终实现从“风险可测”到“处置可达”的质变。

以“网络化”筑牢全域防控应急体系

“网络化应急”正推动湖南构建全域防控格局,即通过数据流、资源流、指令流的三重整合,重塑应急管理的响应效能。比如,以“生态超脑”平台为核心,实现环境风险预警与项目准入智能预判;推行“631”递进式预报预警叫应机制,并通过“天气盒”等设备将预警信息延伸至乡镇一级。基层应急网络基础不断夯实,物资调配体系初显韧性,社会力量深度嵌入应急网络。与此同时,湖南应急管理网络化发展仍面临结构性短板。城乡二元差异导致应急资源分布失衡,乡镇专职救援队伍覆盖率仅60%、设有村级物资储备点的乡村不足40%,暴露出农村防御的脆弱性;基层专业人才断层明显,县级以下应急机构中非专业人员占比超40%,山区预警信息传递延迟常超1小时。鉴于此,应以“网络化”筑牢全域防控应急体系。

一方面,构建全域感知网络。在现有气象监测网络基础上,嵌入地质灾害GNSS监测站、水库水位智能传感终端等物联设备,构建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个感知节点的立体监测矩阵。依托卫星遥感数据中台,实现山洪易发区、地质灾害点等高风险区域毫米级形变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开发风险传导模拟系统,实时呈现“灾害链-风险网-影响域”的三维可视化网络。另一方面,打造“政府储备-市场调配”的应急资源动态调配网络。在政府层面,重点加大对县级综合储备库、乡镇储备点、村屯储备室的建设投入;在市场层面,鼓励企业将闲置生产线纳入应急产能储备池,与政府签订应急物资生产保障协议。

以“协同化”贯通应急指挥联动体系

“协同化应急”是构建全域高效响应的核心抓手。近年来,湖南应急部门通过与自然资源、水利、公安、交通、林业、气象等16个省直单位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逐步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专业协同、基层共建”的应急指挥联动格局。但协同效能亟待提升:部门间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通,跨部门协同仍存在响应延迟;在多灾种叠加及极端天气背景下,多部门协调调度压力剧增,响应时效及资源匹配问题愈发突出;基层救援体系与专业救援力量协同薄弱,网络化基层单元独立应对能力不足,影响整体协同应急效率。鉴于此,应以“协同化”贯通应急指挥联动体系。

一方面,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与联合执法机制,完善指挥与联动体系。在联席会议制度方面,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与权限,定期组织召开会议,促进跨部门协同;在联合执法机制上,制定统一的执法标准与流程,避免出现执法空白或重复执法现象。另一方面,纵向贯通各级“指挥链”、横向织密部门“协作网”。利用AI编制应急管理权责事项“接驳清单”,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在灾情研判、物资调配等多个关键环节的协作界面。比如在化工园区等重点区域设立24小时应急指挥中心,配置“消防灭火+环境堵漏+医疗救护”模块化战术单元,开展“全灾种-全要素-全流程”实战演练,测试跨组协作与装备可靠性。

以“全民化”凝聚风险应急共建共治合力

“全民化应急”是构建群防群治风险防线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湖南通过推广“风险隐患随手拍”小程序、实施“群众监督员”制度,显著提升了风险排查的覆盖面与及时性,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群众联动的应急治理共同体。但按全省常住人口计算,“风险隐患随手拍”小程序使用率及活跃上传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偏远地区专业应急力量短缺,地质灾害监测仍依赖群测群防队伍。鉴于此,应以“全民化”凝聚风险应急共建共治合力。

一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风险共担机制。着力培育全民风险意识,通过实行家庭应急卡入户、学校应急积分制以及开办社区防灾夜市,形成立体宣教网络;开发“应急先锋”小程序,构建“参与得积分-积分兑物资-贡献获荣誉”的闭环激励,并依托银发巡逻队等基层志愿力量,形成“技能认证+服务储蓄”的可持续参与模式。二是创新全民资源共筹路径。在社区设置智能共享仓,实现企业临期防护物资的平急转换;推动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群体通过“应急微认证”转化为机动救援力量;签订“企业-社区应急互助协议”,促进消防演练与物资储备跨界融合。三是构建全民联防联控网络。以5至10户为单位组建“应急互助组”,组内配置应急物资共享箱,每月由轮值组长负责组织楼道隐患排查;开发组内应急通信“红色通道”,灾时优先保障组员通信。

(作者系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首批“湘江青年社科人才”培养工程入选人才)

责编:潘华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