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秒接”考核当休矣

2025-05-06 11:03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印奕帆]
字体:【

陈文华

据半月谈网近日报道,中部某市一名小学教师透露:“学校领导曾在一次开会时强调值班纪律,要求我们必须在值班电话响起5秒内接听,并举出反面案例——另一学校一名教师在节假日值班期间未能在10秒内接起教育局检查人员打来的电话,被点名批评。”这一将响应速度机械量化的做法,表面看是强化责任意识,实则暴露了部分基层管理中“以痕取绩”的形式主义新变种。当值班纪律异化为“秒表考核”,不仅背离制度设计的初衷,更可能催生“人在心不在”的假性在岗现象。

值班制度的本质是应急处突的保障机制,而非表演式履职的舞台。教师因未在10秒内接听检查电话被通报的案例,折射出当前基层治理中的三重错位:一是将程序正义等同于实质成效,用“响应速度”替代“处置效能”;二是把过程管控异化为终极目标,使“接电话”比“解难题”更重要;三是以技术性指标掩盖管理惰性,用数字化考核替代精细化指导。这种“计时器管理”模式,本质上是用低标准的程序合规掩盖高标准的能力不足。

深究其因,“唯快是从”的考核导向背后是避责思维在作祟。部分管理者将“迅速响应”与“履职尽责”简单画等号,实则是把“不出事”的逻辑凌驾于“干成事”的追求之上。正如基层反映,“现在值班不是怕出事,而是怕接不到电话”。这种异化现象暴露出管理思维的僵化——当上级用秒表丈量责任,下级就不得不以“秒接”表演敬业,最终形成“领导检查接电话速度,干部苦练接电话技巧”的恶性循环。

破除“秒接”困局,需建立三个维度的纠偏机制。在制度设计上,可借鉴北京市“应急响应分级制”,按事件紧急程度设置差异化的响应时限,对非紧急事务允许合理延迟;在技术赋能上,应推广广东省“智能值班云平台”经验,通过语音识别、自动记录等功能实现响应过程的全程可追溯,避免人为计时考核;在评价导向上,学习浙江省“三看三不看”原则——不看接电话速度看处置时效,不在岗记录看问题台账,不查签到频次查解决成效。

好的管理应如春风化雨,既要明确“必须在场”的底线,更要给予“如何作为”的空间。唯有把干部从“秒接压力”中解放出来,才能让他们把心思用在“急难愁盼”上,这才是值班值守制度的真谛。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