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虹 黄秀梅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作出了有力的理论回应。善用“大思政课”之道探索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全过程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实践、时间、检验三重路径,使我们党建设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逐渐转化为大学生的精神信念和行为导向,从而确立适应未来人生发展的科学美好生活观,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路径:以实践为基,实现美好生活观的具象体验与价值转化
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入。思政课堂是高校“大思政课”的主阵地。实现深度融入,关键在于把每门思政课程中蕴涵的美好生活观内容进行模块化重构,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美好生活观“生成规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美好生活观“历史演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则聚焦美好生活观“内容理路”,依托思政课堂的思想性政治性,培育大学生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课程思政是高校“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有机融入,须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价值引领作用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促使大学生将美好生活故事的具象感知升华为价值观念的内化。
实现社会大课堂创新性融入。社会大课堂是“大思政课”理念的自然延伸与深度拓展,亦是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念深度融合于教育体系的关键路径。一方面,开展“行走的思政课”教学。通过将传统课堂转移至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农村地区、社区、企业等社会领域在创造美好生活过程中的生动案例,精心构建并讲述新时代背景下的美好生活叙事。另一方面,拓展社会实践教育平台。通过组织社会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多元化需求与深切期望;邀请在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先锋模范人物,分享他们的实践历程与心灵感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振兴,亲身体验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践成就与光明前景。通过社会大课堂的创新性融入,促使大学生将美好生活观外化为积极的社会行动。
时间路径:以时间为轴,推进美好生活观的内容贯通与渐进融入
氛围营造“向”美好。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美好生活观培育要分层次进阶,螺旋上升。由于大学生的思维水平达到高峰,故而须在宏大时空中定位大学阶段的美好生活。开学季,新生自我认知尚不够清晰,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举办知识竞赛、制作宣传展板等方式普及宣传新时代美好生活观。同时,将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融入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人生追求。
理论提升“塑”美好。随着思政课的开设,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丰富理论,包括美好生活发展观、财富观、生态观、价值观、实现观以及保障观,在各门思政课程中渐次呈现。以大学生的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为切入点,运用专题式、案例式样、沉浸式教学,讲深美好生活观的理论架构,讲透美好生活观的历史来路,讲活美好生活观的生命叙事,有助于贯通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个人与社会,形塑大学生科学的美好生活观。
社会实践“创”美好。见习季和实习季,是大学生投身实践,创造美好的宝贵时光。在实践阶段,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将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理念和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实践锻炼,达到找准角色定位,明确责任使命的目标。譬如,公安院校学警可以通过基层见习实习,从历史维度感悟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公安故事,从现实维度领悟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公安力量,从个人维度审思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公安担当,从而追求更加美好的高品质生活境界。
检验路径:以效果为尺,构建美好生活观的科学指标与评价体系
设置美好生活观评价指标。2018年,央视首次发布了“中国美好生活指数”,基于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把“100”定为最合适的生活状态,从此,美好生活指数进入公众视野且备受关注。很显然,美好生活指数考量的是包含生存状态、经济收入、民生问题、幸福感等在内的全方位要素,有着复杂的指标体系。但是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美好生活观评价指标的设定,相对来说可操作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它是大学生对生活总体以及主要生活领域的满意状态;其二,它是大学生所能体验到的快乐程度;其三,它是大学生潜能得到发挥、光芒得到绽放的价值感受。这三级指标分别对应主观福祉理论的认知评价(生活满意度)、情感体验(快乐指数)以及自我实现(价值获得感),基于指标项目进行问卷调查成为检验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效果的重要途径。
设计美好生活观评价体系。在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评价体系设计需秉持多元化、立体化、动态化及科学化原则。首先,评价主体多元化。涵盖学生、教师、同行及专家,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学生自评,反映其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与认同;教师评价,彰显其对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引导之力;同行与专家评估,则聚焦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融入“大思政课”内容与方法的创新实效。其次,评价内容立体化。融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与网络活动,通过全面系统的评价来呈现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理论魅力和实践引力,从“课堂表现+实践成果+网络互动”三个维度勾勒出大学生美好生活观的学习状态。再者,评价过程动态化。兼顾过程与结果,通过连续深入的评价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过程追踪,结果考量,并辅以跟踪反馈机制,助力大学生确立科学的美好生活观。最后,评价方式科学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通过准确全面的评价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将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的政治话语、理想追求转化为引领青年学子逐梦前行、共创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和智慧源泉。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警察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新时代美好生活观融入高校‘大思政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ND229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编:张岚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