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下,我国高等教育正经历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仅1.8%,这一数据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仍存在明显差距。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课程体系孤岛化、实践平台悬浮化、师资结构同质化等矛盾亟待破解。就湖南而言,推进教育改革,既是实现国家“双创”战略的关键抓手,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核心路径。
构建梯度式第一课堂:从知识沉淀到价值创造。基础层:双核驱动促第一课堂革新。以“创新思维+商业逻辑”重构通识教育主渠道,将楚怡精神、湘商文化等湖湘基因融入课程体系。开发《创造性问题解决》《数字化转型导论》等校本课程,形成“理论奠基-文化浸润-能力生成”三位一体的教学范式。创新案例浸入式教学法,建设涵盖装备制造智能化、数字文创IP孵化等领域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库,通过历史场景推演、未来产业沙盘等教学工具,实现价值引领与思维训练的深度融合。
专业层:学科交叉促第一课堂升级。围绕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装备制造、北斗导航等特色领域的学科交叉课程群。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与技术创新中心,开发虚实联动的数智化教学系统(集成智能制造仿真、数字孪生运维等模块),建立“技术解析-原型设计-场景验证”的能力培养闭环。通过产业链全景分析、技术路线推演等教学形式,培育兼具战略视野与实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实战层:区域创新促第一课堂延伸。构建“三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打通知识应用与产业转化的通道。在基础课程中嵌入区域发展典型案例研析,在专业课程中设置重大技术攻关模拟课题,在案例教学环节引入长株潭都市圈、自贸试验区等真实场景的创业沙盘系统。创设“湖湘产业创新工作坊”,通过政策解读、资源对接、项目路演等模块化训练,形成“课堂构思—工坊孵化—区域落地”的动态培养机制,推动创新成果与湖湘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完善全链条第二课堂: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无缝衔接。激活创新实践课堂。以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为牵引,构建跨学科实验室矩阵并纳入第二课堂主阵地,通过“揭榜攻关”机制组织师生利用课余时间组建项目团队,开展省级重大技术难题的定向突破。配套建设硬件平台,将设备共享机制延伸至校外实践时段。同步建立科教融合机制,遴选实验室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嵌入专业课程,每周固定组织师生开展商业化可行性研讨。
链接产业协同课堂。联合行业机构共建省级技术培育平台,以“需求导向—协同突破”模式开展校外实践项目。构建“技术研发+商业转化”双轨实践体系:技术攻关轨道由学科带头人与行业专家联合指导生产工艺优化,商业转化轨道引入市场化服务机构开展供应链管理等实训,形成知识产权权益共享机制。依托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组织师生参与产业链标准制定等实践活动,通过数据平台实时追踪技术演进与市场需求匹配度。
赋能转化实战课堂。协同金融监管部门设立省级科技培育基地,将技术估值、专利运营等实务内容纳入第二课堂选修模块,引导学生在校外实践阶段参与成果转化项目辅导。建立研发进程与资本投入的联动机制,配套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实验室转化项目。推动师生团队参与政策创新实践,在技术入股、税收优惠等制度设计环节开展模拟推演。建设科创数据中枢系统,组织学生参与技术路线图绘制、市场应用场景分析等全流程实践,形成覆盖创新链全周期的可视化实训平台。
打造多元化队伍建设:从单向教学到生态赋能。双师筑基,厚植发展根基。推动技术导师与学术导师的深度协同,建立技术攻关成果与教学实践转化的双向认证机制。技术导师每3年需完成至少6个月的教学融入实践,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实绩纳入职业发展核心评价体系。学术导师需周期性参与产业技术攻关,其教学转化成果作为职称晋升关键指标。通过“实战课题入课堂”“联合研发团队共建”等机制,形成技术导师精教学、学术导师通产业的复合型队伍结构。
全域联动,构建协同生态。由省级部门统筹建立技术研发、创业孵化、政策服务三类导师资源库,实施动态分级评价与资源匹配机制。在人才培养中推行“双导师协同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导师全程参与课题研究、成果答辩等环节。搭建智能匹配平台,集成技术转化金额、创业项目存活率等数据维度,实现导师资源与师生需求的精准对接。重点培育跨学科创新团队,对孵化高成长性科技项目的团队实施阶梯式奖励,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明确成果分配比例与反哺教学路径。
创新聚能,激发团队动能。动态追踪团队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关键指标,智能推送适配的导师资源与政策工具。优化成果价值评估模型,从技术突破性、商业可行性、社会效益等维度量化创新贡献,实现资源精准配置。设立梯度激励机制,对核心技术突破及高价值转化的团队给予研发资助。创新知识产权共享模式,允许团队与科研机构分段确权、按贡献分配收益,构建知识创造与价值反哺的闭环。通过市场化手段促进人才、技术等要素高效流动。
【作者系湖南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湖南省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社科联“学习贯彻2025年全国全省两会精神”专项智库课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ZK202507)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