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扩容下沉

2025-04-28 09:1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嫱妍] [责编:欧小雷]
字体:【

杨嫱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我省近日召开全省医学学科发展座谈会,强调既要攀登医学高峰,培育更多“顶天”的国家级名医、名学科;也要更好服务人民群众,构建更加优质“立地”的基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扩容下沉,是保障群众看一般病不出县、增加就医便利性、降低看病就医负担的关键一环。湖南共有122个县级区划,其中一些边远地区县域尤其是脱贫地区县域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医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当地群众存在“看病难、看病远”问题。鉴于此,应多措并举,努力让县域群众不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而且看病更舒心、享受更贴心的服务。

加大高水平医院对口帮扶。长期以来,湖南医疗资源“东强西弱”,32%的三甲医院集中在省会长沙。2024年4月,我省启动了高水平医院结对帮扶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医疗机构项目,首批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对口帮扶怀化、张家界、湘西州、邵阳等市州重点医院,为期三年。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支援和被支援队伍,推动高水平医院结对帮扶向县域纵深发展,同时完善配套评价、激励机制,确保精兵强将成为帮扶主力。进一步丰富帮扶内涵,由帮扶方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定期驻守县级医院,在医疗、药学、护理以及骨干人才培养、优化管理架构、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方面给予指导,推进双方“1+N”学科共建,变“输血”式短期帮扶为长效“活血造血”。进一步增强帮扶针对性,有效引导县域医疗机构提升常见病与多发病诊疗能力、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能力、传染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比如湖南省肿瘤医院日前与浏阳市人民医院正式签约,为后者授牌“湖南肿瘤专科联盟研联体成员单位”,开启了省级医院与县域医院在肿瘤学科建设、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联动,有利于提升基层肿瘤防治能力,将惠及湘赣边革命老区百姓。

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建设,是促进县域医保、医疗、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联动改革,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新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牛鼻子”。2024年7月,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全省由此推开医共体建设。在医共体中,县医院是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基础。目前,我省医共体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为“总院+分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比如醴陵市就是由2家三级医院牵头,6家中心卫生院为支撑,与2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了医共体。推进医共体建设,须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机制,构建定位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就近就便、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应结合公共卫生、临床急救、传染病防治、大健康四大体系建设,由牵头医院向乡镇(街道)常年派驻临床、管理人才,面向乡村开展巡回医疗;将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逐步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根据成员单位能力基础,统筹建立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统筹建立县域肿瘤防治、慢病管理、微创介入、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护等临床服务中心,提高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服务能力。

织密用好智慧赋能网络。应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赋能网络破解县域基层医疗“最后一公里”难题。一方面,建设医联体信息平台,打破优质医疗资源的时空壁垒,让远程医疗、智慧急救成为县域基层医疗机构标配。偏远地区患者由此在家门口就可以便捷就诊名医,有助于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减少当地医保资金外流、形成“基层首诊、疑难会诊、重症转诊、康复共管”分级诊疗新格局。比如郴州市各基层医院可随时与该市一医院发起远程会诊,通过技术下沉,县域内就诊率提升至88%。另一方面,加快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国家疾控局综合司近日联合印发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功能指引》,规范医共体信息化建设。各县域应基于省统筹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按共享集约建设模式,完善医共体基础数据库,强化医共体数据共享,将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协同区域医疗服务、便民惠民服务、医疗管理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及基层医疗卫生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医共体的数字治理能力、信息化倍增效应,真正实现“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构建起“医防融合”新型服务模式。

(作者单位:湖南省肿瘤医院)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