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稻香千里 丰盈中国梦

2025-04-17 15:37 [来源:资兴新闻网] [责编:洪晓懿]
字体:【

泱泱华夏五千年,农耕文明浸润着民族血脉。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犹如新时代的稼穑令,为14亿人的饭碗注入定盘星,为民族复兴夯筑压舱石。这份凝聚治国智慧的纲领性文件,以“藏种于技、智耕沃野、厚植膏壤、聚才兴农”四重维度勾勒出农业强国的壮阔图景,让千年农耕文明在科技赋能中焕发新生,在绿色转型中永续发展。

解码生命密码筑牢安全根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更是国家安全的核心竞争力。面对全球种业竞争加剧的态势,规划明确提出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从湖北“虾稻 1 号”的立体种养到“谷神占”的高产攻关,中国农业科学家正以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突破种源“卡脖子”难题。当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但大豆、油料等品种单产仍存差距,这更需以种质资源库建设为依托,在基因编辑、航天育种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让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自主可控的科技密码。

数字革命重构农业生产范式。当遥感卫星与AI算法在田野上空交织当智能农机与物联网在垄亩间协同,传统农耕正经历着“数智蝶变”。规划中“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 的部署,在湖北“遥感+ AI”监测系统、京山智慧稻作体系等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北斗导航的精量播种将误差控制在厘米级,农业大数据平台实现墒情虫情精准预警,这些技术革新不仅使每亩耕地产出效率提升23%,更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史册翻向智慧农业新篇。

生态治理守护永续发展命脉。耕地是粮仓之基,规划将 “18亿亩耕地红线”升级为质量红线,创新推出耕地轮作休耕、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系统性方案。长江十年禁渔让鱼翔浅底重现,黄河流域节水工程使每立方米水产粮量提升至1.7 公斤,湖北秭归脐橙产区通过水土保持技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下,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5个千分点,让每一寸土地都成为孕育丰收的希望田野。

人才活水润泽乡村振兴热土。农业强国的根基在人才,规划创造性地提出“乡村振兴人才振兴计划”,通过院士工作站下乡、农技特岗生培养等举措破解“谁来种地”的世纪之问。湖北依托百余所高校的科教优势,构建起“专家+农技员+职业农民”的三级人才梯队,让实验室里的基因测序技术与田埂间的种植经验碰撞出创新火花。当90后“新农人”用直播电商打开农产品销路,当返乡创业者用物联网重塑供应链,人才振兴的春潮正在广袤乡村澎湃涌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农业强国建设既需应对全球供应链波动的惊涛骇浪,更要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时代课题。规划中明确的“三步走”战略 ——2027年初步突破、2035年显著成效、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正是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创新与传承的治国方略。当生态循环农业让秸秆变废为宝,当碳汇交易机制激活绿水青山价值,当“一带一路” 农业合作构建起多元供应链,中国正以东方智慧探索着农业现代化的新范式。

“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图景,正在科技的浇灌下渐次展开。从长江两岸的智慧农场到黑土地上的无人农机,从南海之滨的种业实验室到西北大地的节水梯田,亿万农民与科技工作者正在共同书写着农业强国的时代答卷。这场关乎民族命运的农业革命,必将让“中国碗”盛满“中国粮”的底气更足,让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永驻神州。

责编:洪晓懿

一审:洪晓懿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资兴新闻网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