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工程伦理教育 赋能卓越工程师培养

2025-04-17 09:1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黄昕] [责编:欧小雷]
字体:【

黄昕

工程伦理主要指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活动中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强化工程伦理教育,既有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又有助于保证工程质量、避免工程风险。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指出,要“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意识与职业道德,融入教学环节,注重文化熏陶,培养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现代工程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将“卓越工程师”定位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

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亟须以工程伦理教育赋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兼具工程伦理认知、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创新人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以工程伦理教育

确立卓越工程师的伦理认知

工程伦理教育对于施教对象的伦理认知要求,是基于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劳动精神等的充分论证。正确的工程伦理认知是社会认可、推崇的主流工程伦理价值观,是其正确处理工程实践中权利、责任、义务三者关系的伦理依据和准绳。它可以使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定位、伦理责任和社会影响,为卓越工程师培育提供精神动力。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推进工程伦理教育创新,一是要实现课程设置科学化,明确工程伦理教学目标。通过设计包含基础工程理论和实际工程案例等多个模块的工程伦理课程,使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工程伦理原则。二是要推进课程内容体系化,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核心课程。工程伦理课程内容建设应涵盖伦理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多元学科知识,充分围绕应用伦理、工程伦理等知识原则优化课程内容,并凸显学科交叉特色,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伦理知识框架。三是要推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既要坚持“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创新,也要利用好新媒体、数字技术等新兴科技,引入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场景叙事法等新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伦理实践能力。

以工程伦理教育

形塑卓越工程师的道德观念

道德观念是指导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卓越工程师的道德观念塑造是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工程教育质量提升的短板,如工程伦理概念界定模糊、伦理意识不足、缺乏对工程整体与社会关系的宏观伦理思考等,亟须以工程伦理教育形塑卓越工程师的道德观念,并关注工程整体发展的伦理责任,将伦理原则贯穿于工程师职业生涯始终,引导工程人才在整体工程活动中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工程伦理教育对卓越工程师道德观念的形塑,包含两个向度:一是生态伦理规范。工程活动因其本身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工程伦理教育必须面向生态、维护自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态伦理规范,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二是职业伦理规范。伴随工程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资本的强力渗透,工程师作为一种职业正由传统的专门化、有限化职责向复杂化、交叉化、多元化职责转变,并面临严峻的道德考验。为此,工程职业伦理在规范性上必然强调工程师个体的道德准则、职业使命和职业美德,并强调工程组织的职业精神、团体伦理、组织共识。对此,工程伦理教育一方面要积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立场,并引入国际化生态伦理课程,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讲解、讨论,助推学生提升解决环境伦理问题的能力与担当;另一方面,要深入构建职业素养培育体系,促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并举,着力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诚信品质及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深刻认知工程伦理准则,夯实其以技术服务社会发展、造福人类的使命感。

以工程伦理教育

涵养卓越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工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而工程伦理本身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侧重于社会中人和人、个体与社会整体的伦理观念树立,既蕴含工程主体的价值取向,也包括工程活动的社会影响这一重要维度,是避免工程行为偏差的内源性动力。在技术深度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工程活动的复杂性、风险性、不确定性也愈发凸显。与此同时,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性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也进一步对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卓越工程师的重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担当。为此,全面推进工程伦理教育,需要以历史性、批判性和超越技术的眼光对当前社会环境与未来发展进行审视、予以洞察,对传统的工程责任伦理进行统合和重构,构建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责任伦理体系,使学生意识到卓越工程师这一身份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提高学生承担社会伦理责任的行动能力。首先,以责任理念为核心,以德性、道义等伦理理念驱动学生落实社会责任;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塑造或完善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工程价值观,多方位、多角度、多要素地引导学生认清自我的社会责任边界,并以此抵御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与此同时,应通过分析工程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进行社会责任反思与评价,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提高学生践行工程伦理的决策、行动能力。

(作者系湖南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本文为湖南省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面向新工科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应用型工程师的实证研究”(HNJG-2022-0250)研究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