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创新 让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更加适配

2025-04-15 08: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罗会钧 李佳霏] [责编:欧小雷]
字体:【

核心提示

湖南应持续推进教育创新,积极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五育融合实效不足等瓶颈问题,重构人才培养逻辑——让课堂直面产业需求、让科研扎根生产一线、让人才成为创新的“原动力”,使人才培养与高质量发展更加适配。

罗会钧 李佳霏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相互交织,“如何加强统筹谋划,实现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的良性互促”是新时代重大课题。作为拥有128所普通高校的教育大省,湖南应持续推进教育创新,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五育融合实效不足等瓶颈问题,重构人才培养逻辑——让课堂直面产业需求、让科研扎根生产一线、让人才成为创新的“原动力”,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湖南力量。

推进本硕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动态调整体系

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动态调整体系,可打破学科固化边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啮合,推动知识生产从“静态传授”转向“生态响应”,助力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协同。近年来,湖南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积极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体系,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取得一定实效。但仍存在部分传统学科转型滞后、动态适配机制与前沿技术迭代尚未形成深度共振等问题。鉴于此,应直面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通过分类推进本硕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需求牵引、精准对接”的学科动态调整体系。

一是本科教育应实施“基础+产业”双轨制。前两年强化数理基础与人文素养教育,提升学生对通识性知识和专业大类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度;设立“学科动态调整委员会”,运用人工智能实时分析我省重点产业链人才需求,生成学科调整建议清单,在后两年根据产业实际需求与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流至细化专业,形成精准化对接模式。二是硕士培养须注重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提升。依据我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优先增设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领域硕士点;加强对学位点的动态监测与预警,实施学位点“有限授权”机制,新设硕士点应在3年内通过学科贡献度评估,未达标者撤销授权,以此淘汰与产业适配度低、就业率持续偏低专业。三是博士培养应聚焦战略性科学家梯队建设。立足湖南实际,放眼国家重点产业,优先支持现代农业、大健康、新能源等领域博士点建设;重视博士培养模式创新,着力打造由院士带头、产业首席科学家参与的联合培养工作站,允许用技术攻关成就、创新产品迭代代替学术论文发表。

加快重点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全周期”发展生态

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重要主体,对于助力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着眼重点领域技能人才缺口,加大急需紧缺职业人才培养力度,有助于破解“设备等人”“项目停摆”等发展梗阻。近年来,湖南坚持把职业教育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多措并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人才,但依然存在横向衔接和纵向贯通的培养渠道亟待优化、部分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产教融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应继续深化构建“职教-产业”共生体系,打造“技能湘军”品牌。

一是健全重点领域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深入实施“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和技工教育“十四五”规划,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一支大规模、结构合理且素质出众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继续办好“楚怡杯”等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探索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大力建设数字职教平台,推动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形成合作关系,开发专业特色鲜明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将企业用人标准反向注入课程设计,实现教学场景与生产现场双向映射。二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改革。深化重点领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校企双导师制”,鼓励各重点产业主动将发展需求嵌入院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通过构建“1+X”证书制度,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实施“技能湘军”培育计划。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建立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推行技能人才评价结果跨企业、跨区域互认,拓宽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推动“湖南工匠”走向全球。

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加强政策保障与制度创新

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是教育现代化与产业升级耦合共生的关键路径,有利于打破传统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单向度”传导壁垒,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智力动能。近年来,湖南在“政产学研用”协同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依托“双进双转”机制促成大批校企合作项目成功落地,推动北斗、工程机械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了众多新兴领域人才。但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不通畅、政策体系针对性不强、区域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应通过加强政策保障与制度创新,破解协同育人困局,优化“四链融合”生态系统。

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激励制度。出台专项政策,明确政府、高校、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职责,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协同育人项目;打造“产教融合贡献度排行榜”,对于在协同育人方面表现优异的企业,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用地保障、金融支持等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将科研成果转化考核列为高等院校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科研成果转化的部分收益可直接奖励研发团队。二是打造“政产学研用”融合平台。集中建设研发中心、产业学院、孵化基地,吸引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入驻,形成科创平台集群;政府主导成立产业联盟,整合行业龙头、高校、科研机构资源,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与认证体系;搭建“政产学研用”融合数字化平台,通过汇聚企业需求、教育资源、科研力量、市场应用等多方资源,实现协同育人体系中各方的精准对接,同时集成覆盖前沿产业领域的课程资源、实践项目、远程实训功能,实现人才培养和产业创新的良性循环。三是构建企业主导的协同育人体系。破除“校热企冷”“合而不深”等痼疾,推动企业以“用”为导向,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吸引高校科研团队参与技术攻关,实现科研成果向市场化、应用化转化;鼓励大中小企业参与协同育人,分类推进其与各层次院校的深度合作,形成龙头企业与一流高校聚焦高精尖技术突破、中小企业结合特色院校推动应用型技术创新的良好格局。

建设新型教育智库,促进教育、人才、产业、创新有效衔接

教育智库担负着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有利于推动形成智力资本与治理效能的正向反馈循环。近年来,湖南在建设新型教育智库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需破除研究合力不足、供需匹配精度较低等痼疾。要紧紧围绕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以数据驱动、跨界协同为核心,构建“需求精准对接-资源高效配置-成果快速转化”的全链条支撑体系,着力打通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最后一公里”。

一是打造“教育产业大脑”。集成全省高校学科数据、企业用工数据、技术专利数据,建立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动态匹配模型;构建“四链融合监测平台”,实时追踪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耦合度,量化评估衔接效能。二是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打造完整高效的领导班子体系和管理成员体系,明确日常管理制度和评估标准,稳步推进智库建设;设立省级教育智库奖励专项,采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成果分成”模式,支持重大课题研究,重点支持“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大对取得先进成果团队的奖励力度。三是创新组织结构。成立岳麓产教融合智库联盟,整合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智力资源,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实践场景以及湘江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形成“政产学研金”一体化架构;推动建设“长江中游教育智库联盟”,与武汉光电子、合肥量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建立人才共育、技术共享机制。

(作者分别系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研究员;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