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如何塑造文化记忆

2025-04-03 10:4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立群] [责编:欧小雷]
字体:【

张立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从文化记忆维度理解文明交流互鉴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塑造文化记忆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从黄河流域到两河流域,从印度河流域到尼罗河流域,中国、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埃及这四大文明古国,塑造了人类永久的文化记忆。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文明遗址、埃及卢克索神庙、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古城等历史遗址、遗迹场所以及各种文化制品,承载并延传了人类文化记忆,因其多样性而熠熠生辉。文明交流互鉴,使文化跨越其原初场所和语境,聚合为一个多元文明共同体,塑造了文化记忆的一致性。马克思在深刻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指出,“人的存在日益成为世界历史的存在”,且“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化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认识的基础上,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让文化记忆有了更广泛的一致性基础。

塑造文化记忆的差异性与共生性。差异性是世界的基本属性。人类文化记忆存在形式也是差异的。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更注重辩证思维和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西方重视逻辑和实证主义的思维方式;中国更重视整体性思维,西方重视分析性思维,导致文化气质的不同和差异性。在内容储存上,中国强调唯有顺应“道”“理”来修身治国,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从而“明体达用”;西方强调存在与思维关系,在分析“形而上学”“现象学”中,对不显现的、在现象背后可能的存在进行思考、讨论和探索。在媒介传播上,中国以汉字为媒介,西方以字母为媒介;中国绘画艺术重视意象造型,西方绘画艺术重视具象造型;中国礼乐重“通情达理”,西方礼乐重“个人主义”。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人类文化记忆除了有差异性之外,还有共生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文化记忆生发的时空界限被扩大,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西文化在交融中实现和合相生,从具体走向一般。尤其在文化记忆功能上,中国文化蕴含的独特理念,在兼收并蓄中使中西文化不仅“各美其美”,而且“美美与共”,塑造了文化记忆的共生性。

塑造文化记忆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文化记忆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文化记忆民族性特质生成的前提条件。从生成和演进来看,在陆地时代,由于受特定历史演变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类文化记忆的刻录从起始到形成就是地域性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是民族国家身份和地域认同的重要表征。16世纪,人类历史有了世界历史时间坐标,全球化进程加快,文明交流成为常态,语言、媒介、文化文本、实践场所均在时空上实现前所未有的拓展,人类文化记忆开始超越多样性、独特性和民族性,在一致性和共生性中逐渐具有了世界性特征。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文化记忆的生成和延传有了更为广阔的互联互通时空场景,数智时代的网络文化记忆已成为文化记忆新样态。但是,资本的逐利性,尤其是脱离了道德约束和法律规制的殖民扩张,使文化记忆陷入狭隘的保守主义之中,少数国家试图刻写“西方中心论”,这是典型的文化霸权。“不同文明应当正视差异、彼此尊重、互学互鉴、和而不同。”应积极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塑造共同的文化记忆。

总之,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文化记忆的塑造,必将凝聚起更多的群体性情感和力量,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让世界人民共享文明之光、共创繁荣未来。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村域道德记忆场所活化创新研究”(22YJA710051)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