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面对当前世界文化交融交锋的新趋势,巩固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就坚守住了自立之本。这不仅关乎民族精神的延续,更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地位的稳固。
立足本来,在“和而不同”的文化交融中坚守自立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华民族能始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基础上所形成的强大文化向心力。因此,在文化交融中既要有文化自知,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发展中“我们有什么”,理性地认识到“我们哪里好”;又要有文化自觉,准确把握中华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承担中华文化延续传承的历史责任。“和而不同”的文化交融,既要求在国内各民族文化交融中从整体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要始终坚持我国现有的民族政策,保障各民族文化发展的“百花齐放”。在世界文化交融中,既要遵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结合中国文化发展实际,立足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进一步推动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塑造新的、独特的、自主的文化生命体,造就中华文化新形态。因此,在投身世界文化交流交融的进程之时,我们必须坚守本民族文化的“根”和“源”,确保文化交融中的自我认同与自我发展。
吸收外来,在“开放包容”的文化互鉴中坚守自立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坚守自立之本,就需要在开放包容的文化互鉴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开放包容的文化互鉴,才能真正实现世界优秀文化与本民族文化资源的贯通融合,增强文化生命的持久性。文化互鉴的前提是开放,既要善于“引进来”,也要敢于“走出去”。在吸收借鉴西方科学创新精神等的同时,也要将中国文化观念推向世界。此外,开放的基础上还需要包容。认识到多样化是文化发展的底色,文化同质化只会让人类文明走向衰败,多姿多彩才能让文化生机盎然。因此,以文化互鉴坚守自立之本,就要以开放代替保守,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让吸收借鉴优秀文化成果之门越开越大,破解文化冲突论等带来的文化隔阂;以包容取得进步,以其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和壮大中华文化的根基,以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
面向未来,在“自信自强”的文化共建中坚守自立之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文化共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现依赖文化共建。人类文明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在文化互通互学互鉴中共建共生共兴的历史。坚守中华民族自立之本,必须直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美与共”的世界胸怀推动人类文明共建共生与共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一方面,应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破除“西强我弱”固有认知下的“文明优越论”,在全球文化交融互鉴中既不“自卑”,也不“自负”;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人之美”;既能保持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又能推动与其他各民族文化深入对话与合作,在“美美与共”中推动全球文化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坚定推动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础。只有自身拥有强大的文化根基,才能以历史主动精神担负世界文明延续的责任与使命,为世界文明共生共兴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因此,必须在不断自我超越和创新中坚定不移地建设文化强国,在现代化征程上正确回应文化“古今中西之争”,推动构建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5YBC201)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