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融的逻辑依循

2025-04-03 10:4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罗尧] [责编:欧小雷]
字体:【

罗尧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文明冲突”绝非宿命。交往交流交融是合乎历史理性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我们要用文明交流交融破解‘文明冲突论’。”文明交融有其最为基本的逻辑依循。

历史逻辑: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动力。自远古时代起,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吸收异质文明元素并加以融合,最终转化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之组成部分的文明交融史。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又不断发展革新的产物。作为原生文明,中华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也与其他古文明持续交流融合。从动植物品种到制造技艺,再到属于上层建筑的宗教及其艺术,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来自域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融入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在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一方面塑造了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并绵延至今,另一方面也将中华文明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泽被四邻,促进了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例如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国的文化和科技随着驼队和商船传播到了各个文明地区,加快了各个文明特别是欧洲文明在近代的发展进步。到近代,随着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像其他古文明一样,中国也被卷入世界体系,基于儒家思想的传统“天下”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文明自存自立面临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先进分子一方面在救亡图存的目标下探索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也通过吸收融合外部思想以图重塑中华文明的自我认同。“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其中既有全盘西化的偏激主张,也有主张复归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但经过实践检验后,历史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理论逻辑: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为文明交融指明方向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概念指的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扩张的浪潮中,曾经彼此相对隔绝的各民族被卷入世界市场并建立普遍联系,世界从而连为一体,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这也正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在全球日益联结成一个密不可分整体的当代世界,由于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种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冲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构。“文明冲突论”“历史终结论”“文明优越论”以不同形式对各个文明之间交往造成了严重阻碍。对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仍能够为当前推动世界各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努力提供理论依据。就生产力进步角度而言,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不仅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标志,也是保存文明成果,推动产业发展从而使文明向更高形态发展的前提。这一过程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分工和各民族的互相交往,其中,无产阶级是世界历史的创造主体。基于以上观点,马克思一方面批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文明交流中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应以人民为主体、以实现人类解放为目标,并根据自身革命实践经历和欧洲形势新变化做出判断:需要开辟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新道路,而东方是这一新道路的可能发生地。这一判断已被俄国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所证实。

实践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为文明交融注入现实力量

马克思晚年对于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能否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即不经历资本主义的痛苦阶段,直接继承资本主义文明成果这一问题的思考,在现代中国找到了答案。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里的“全新”即“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实现了批判与超越。

首先,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两个结合”的持续探索推进,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以实现人类解放为目标的阶级立场,使中国式现代化得以避免资本主义现代化趋向于冲突的弊病。其次,“第二个结合”强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就蕴含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特质。这一特质在当代为破解“文明冲突论”、超越“历史终结论”和“文明优越论”,在文明交融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因此,要在当代世界推动文明交融进程,就需要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文明的前提下继续吸收借鉴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同时本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共处原则,加快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弘扬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的包容观念,凝聚更多全球共识,通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来塑造文明交融新局面,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人类文明发展道路,“让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文理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和经验研究”(22ZDA012)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