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榕杰
近日,一段乡镇书记、镇长在油菜花田里跳“李羲承进行曲”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互联网时代,流量是一把双刃剑,它能在短时间内提升地方知名度,但热度如潮水,来得迅猛去得也快。“出圈”走红只是起点,若想将更多的“流量”转化为乡村发展的“能量”,就要在“出绩”上久久为功,如此才能推动乡村长红,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也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是关键。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文化底蕴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乡村发展不能“千村一面”、一概而论,必须找准定位,在差异中寻求突破,在特色中谋求发展。例如,江西婺源篁岭,凭借独特的梯田地势和徽派建筑特色,将油菜花田与古村落融为一体,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田园风光;山东寿光凭借适宜蔬菜种植的自然条件,发展现代蔬菜产业,通过搭建农业科技平台、构建完善的蔬菜产业链,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国蔬菜之乡”。各地亦应立足区域、放眼全局,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深入挖掘本土优势资源,打造“一镇一特”“一村一品”,让地域特色成为发展亮色。
人才既是活力源泉,又是发展引擎,必须增强人才资源优势。对于乡村这片“沃野”而言,人才就是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唯有破解人才瓶颈,才能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本土人才,邀请农业专家、致富能手开展各类培训,传授农业技术推广、电子商务运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升村民专业素养,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释放人才“强磁场”效应,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完善的组织保障,以产业项目牵引人才来乡、以乡情纽带呼唤人才回乡,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一支乐意扎根乡村、能力本领过硬的人才队伍。
乡村要发展,环境是底色。乡村的生态环境,既承载着人们对诗意田园的向往,更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和保障。近年来,各地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乡村“颜值”显著提升,“品质”持续升级。但部分乡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 “重面子、轻里子” 的问题。有的一味追求表面整洁美观,大拆大建,破坏了乡村原有的自然风貌;有的环境卫生整治一阵风,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导致问题反弹。基层干部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主力军,应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把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动员并带领广大群众投身到生态保护行动中,助推各项生态制度、政策落地见效,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美丽与发展同行。
创新宣传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层干部要乘“出圈”东风,勇挑重担,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成绩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乡村走向“长红”。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