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齐超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晚7点,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居民李建像往常一样走进汉寿县政府大院。“现在政府大院没了围墙,随时都能进来散步、锻炼,非常方便。”李建说。近日,汉寿县38个机关事业单位全部拆除围墙一事引发了社会关注。当地县委、县政府带头拆除围墙,除中小学校外其他机关事业单位紧随其后,陆续向公众开放。 (3月29日《湖南日报》)
政府机关拆除围墙,让民众通畅地进入,“共享”大院内的锻炼场地、公厕、绿化、停车位等公共服务资源,收获了民众的赞誉。显然,此举既优化了公共资源配置,还拉近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拆除了官民之间的心理“围墙”。同时,体现了政府的管理自信,彰显出政府亲民开放的积极姿态。
其实,类似于汉寿县拆墙透绿的举措,早就有了不少范例。比如,扬州市向群众开放政府食堂、停车位;丰收季节,德州市50多个乡镇开放政府大院给农民晒粮;安徽泾县10家政府机关自拆围墙……越来越多地方政府“拆墙透绿”,向社会免费开放公厕、食堂、停车位、体育锻炼等场所,赢得公众的掌声,收获老百姓的赞许。
在笔者看来,政府机关拆除围墙,或开放政府大院,与民众零距离沟通,理应成为一种常态。毕竟,政府拆墙透绿,开门施政的积极意义多重:一方面解决了城市资源紧缺、公共空间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这还将促进政民关系融洽,让老百姓的呼吁、建议融入政府的决策和方针中。再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只是一句口号,还应更多地体现在政府的每一个施政细节。
我们期待更多地区能在综合考量可行性的前提下,尽量放下身段、敞开胸怀,向社会共享政府大院的资源。到了彼时,政府大院拆墙透绿“随便进”,也就不再是新闻了。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