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心资助照亮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之路

2025-03-28 08:2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武] [责编:伍镆]
字体:【

李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就是要让各族人民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高等院校应全方位、多途径、高效率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爱心资助育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高校,应努力健全爱心资助体系、规范爱心资助管理、培树爱心资助典型,逐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爱心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为推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注重党建引领,着力健全爱心资助体系。高校党委应专题研究部署学生资助和民族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对资助工作的全面领导,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好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教育和学生资助工作的决策部署。高校下属学院党总支以及系部、班级党支部等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将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教育管理、学生资助工作关口前移,把握教育主动权,增强教育实效性。高位推动构建科学资助育人体系。为将学生爱心资助工作落到实处,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学生资助工作,可构建“奖、助、贷、偿、补、免、减、缓”八位一体资助育人体系,建立完善包括“奖学金+榜样”“助学金+感恩”“助学贷款+诚信”“社会实践+责任”“勤工助学+能力提升”在内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以党建带团建,铸造坚强有力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发挥党委领导决策作用,组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廉的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常态化开展“藏汉一家亲”“天山连洞庭”“红石榴·湘吐情”等结对帮扶活动。将资助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严格督查相关资金使用情况,严防严惩群众身边腐败问题。

注重精准施策,严格规范爱心资助管理。在高校建立健全校院运行机制、部门联动机制、资助监管机制,确保学生爱心资助工作方向正确、责任落实、措施到位、形成合力。严把方向,精准实施数字联动。依托智慧校园平台,纵深推进学生爱心资助工作全流程精准化数字化管理,最大程度实现资助工作快捷、高效、客观、公正,确保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个不少”,确保资助资金分毫不错。形成矩阵,精准开展政策宣传。构建线上全媒体、线下多渠道立体式资助政策宣传矩阵,随入学通知书发放资助政策宣传手册,开办入学教育资助政策专题讲座,让学生入学即能全面了解国家资助政策。利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网络渠道,宣传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提高效率,精准推进扶贫助困。高校可利用每年寒暑假时间开展“学工团队大家访”“学生资助政策下乡行”等活动,并根据招生生源地实际,深入西藏、新疆、湖南民族地区等多地特困学生家庭,送去学校的关爱慰问,用汉藏、汉维双语介绍国家资助政策,宣讲民族团结故事。比如,2024年平江县、华容县等地遭遇洪灾,省内高校迅即启动“因灾致贫”临时困难补助,资助工作阵地前移到灾区,资助团队老师前往受灾学生家庭开展心理辅导,学校为受灾学生发放补助金,确保了学校资助更加精准有效服务于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学生。

注重五育并举,不断培树爱心资助典型。发挥民族教育优势,培植优秀典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将爱心资助育人融入立德树人大合唱,将德、智、体、美、劳育人理念贯穿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全过程中,重点加强德育教育,不断擦亮“资助育人·五育并举”育人品牌,培养一批民族学生榜样,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营造积极向上、学习报国的校园文化。有效的民族团结教育也有利于吸引内地学生主动到民族地区从事支教等工作。为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可按照“分层指导、分项培训、分步提高”原则,针对内地新疆班、西藏班学生假期在校学习、生活的特殊性,探索应用“第三课堂”教育模式,增强爱心育人成效。突出民族教育实验性,用好研究成果。用好爱心资助、在内地高等院校办好民族地区班意义重大:民族地区学生依托内地优质教育资源以及爱心资助,更容易脱颖而出;高校在“三全育人”中突出对民族地区学生的爱心资助育人工作,是助力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民族团结事业发展的有效举措。

(作者系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长、三级教授)

责编:伍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