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潆檑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湖南牢记嘱托,立足“文化大省”与“创新高地”双重优势,在非遗传承、产业转型升级、文旅场景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出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路径。
深挖文化富矿,构建数字传承新范式。湖南以数字技术破解文化遗产“活化难”,构建起非遗传承的立体化模式。省博物院借助动态复原技术打造《一念·辛追梦》展览,以虚实结合的叙事空间让汉代文明从历史长河中“活”起来。永州运用0.01毫米高精度成像技术,使浯溪摩崖石刻中历经千年风化的《大唐中兴颂》重现锋芒,为石刻文化的永续保护提供了数字方案。在非遗保护发展领域,湘绣AI辅助设计系统建立了针法数据库,推动传统工艺向数字化传承跃升;怀化非遗数字工厂完成辰州剪纸、花瑶挑花等项目的数字化建档,形成了非遗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完整链条。技术的创新应用更催生出文化传播新范式,“山海”数字文博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文物数字身份系统,实现物理实体与数字镜像的双重保护;第三届湖南旅发大会开幕式通过虚拟影像AI大雁与实体场景叠加,让祝融峰、石鼓书院等文化地标以数字化形式“破圈”传播,彰显出科技赋能文化表达的无限可能。
重塑产业逻辑,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湖南正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引擎,重塑文化产业的生产逻辑与生态格局。芒果幻视XR基地依托超算技术实现“LED+XR虚拟拍摄”,大幅提升影视制作效率;湖南广电自主研发的“芒果大模型”覆盖创意策划、制播全流程,推动内容生产向智能化转型。在版权保护领域,中广天择开发的V链区块链系统构建起数字版权交易闭环,解决了行业确权难题;万兴科技“万兴播爆”平台实现多语种数字人视频的智能生成,展现出技术转化的强劲动能。传统业态的科技赋能同样成效显著:浏阳花炮融合无人机与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的《焰遇·庆余年》实景演艺,带动消费超150亿元;醴陵陶瓷应用纳米釉料与3D打印技术,让千年窑火淬炼出文化“出海”新名片。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催生着湖湘新质生产力。
升维文旅体验,打造精神共情新场景。数字技术不仅重构了文化生产逻辑,更重新诠释了“诗与远方”的价值内核。张家界元宇宙景区借助多终端交互技术,让游客“穿越”亿万年地质奇观,赋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新的数字注解;韶山《最忆韶山冲》运用交互式光影矩阵,将红色历史转化为可感知的时空场域,年接待研学群体超130万人次。在橘子洲《恰同学少年》青春剧场,环境戏剧与沉浸科技紧密结合,让观众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历史叙事,营造出“主客共创”文化体验;德夯苗寨《德夯幻境》以5D数控技术再现湘西风情,剧场2023年营收突破500万元,为民族文化的现代表达树立了标杆。省花鼓戏剧院《新刘海砍樵》通过沉浸式幻境秀激活传统戏曲,省博物院“生命艺术”数字展以生成算法再现帛画云气流动,科技与审美的交融激起了文化基因的时代共鸣。
深化改革攻坚,筑牢融合发展硬支撑。在深化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改革实践中,湖南着力构建“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的制度性架构。硬件筑基方面,用数字底座托起转型动能。全省建成5G基站17万个,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搭建总算力超7000PF,智能算力2000PF、超算算力223PF的算力集群,为“数字文博”等领域提供了硬核支撑。软环境破局上,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的出台与3000亿元金芙蓉基金群的设立,形成了“政策+资本”双轮驱动。在安全治理领域,湖南日报社基于媒体垂类大模型“智眸”AI风控平台,构建起全天候数字内容治理体系。通过算力集群攻克“卡脖子”技术,依托政策、资金打通“产业中梗阻”,我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为全国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出“湖南样板”。
在守正创新中探寻文化发展最大公约数。湖南以敢为人先的探索实践,为新时代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启示。其一,力求文化根脉与创新表达的辩证统一。马王堆数字永生工程与浯溪碑林活化实践表明,唯有在数字技术赋能中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才能筑牢技术自主创新的文化根基。其二,力求供给变革与需求升级的动态平衡。从橘子洲“江天暮雪”新场景到醴陵陶瓷海外热销,揭示出“Z世代”文化消费需求已从功能满足转向价值共鸣。其三,力求系统集成与生态重构协同进化。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打破“就文化谈文化”局限,形成“科技+文化+产业”融合生态,构建全要素耦合的创新共同体,为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面向未来,三湘大地将锚定建设全球数字文博枢纽、万亿级音视频产业矩阵,持续深化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改革,在数字文明时代谱写文化自信自强的湖南篇章。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湖南省近代湖南研究基地副研究员)
责编:伍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