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爱民
核心提示
岳麓书院所倡导的“传道济民”教育理念,在历史演进中逐渐凝练出“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精髓,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新时代,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结合新的实践要求传承和弘扬“经世致用”传统,增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岳麓书院半学斋有对联曰:“惟楚有材三湘弟子遍天下,于世无偶百代弦歌贯古今。”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作为湖南大学前身的岳麓书院在历史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民之才。”岳麓书院千年弦歌不辍的育人传奇,根植于书院所倡导的“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的教育宗旨与“经世致用”这一湖湘文化核心精神的深度互构。
“传道济民”教育理念的形成
12世纪的南宋,在思想史上呈现出破立交织的壮阔图景。靖康之变的金戈铁马碾碎了汴京的繁华,却意外点燃了江南文化的复兴之火。伴随这一时代的沧桑巨变,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书院教育悄然孕育出新的思想范式。乾道元年(1165),张栻主教岳麓书院,面对汉唐以来科举功利主义之弊端,将“传道济民”确立为书院教育宗旨,强调为社会培养经国济世的人才。他指出,“侯之为是举也,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世之兴废,生民之大本存焉,其可忽而不讲哉”,既注重传道的价值教育和人格教育,又注重知识与技艺的经世济民教育。这种“有体有用之学”,在书院教育中开创性地搭建起道德哲学与经世学问的沟通桥梁,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华章。乾道三年(1167),朱熹与张栻围绕《中庸》的“已发未发”“察识涵养”等命题展开学术交锋,催生出了“致知力行”“学思并重”的教育思想,使“传道济民”从单一的教育目标升华为“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方法论体系,为湖湘学派奠定了“重践履、务实效”的精神基因。
从宋明理学向经世实学的转型
元明之际的岳麓书院,经历了理学官学化的冲击与重构,但湖湘学者始终保持着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触觉,以独特的实践品格突破了明初以来理学教条化的禁锢,王夫之的“理势合一”学说成为这一转型的核心标识。王夫之提倡“道器一体”“理气一体”,提出“所以为力行求治之资”,强调“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也,天下惟器而已矣”。他将张栻的“日用求仁”发展为“即事穷理”,将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相联系。这种思想变革还直接催化了书院课程内容的转向,即更加突出实学的传授。至清代,王文清山长制定《岳麓书院学规》,明确规定“每月三、八日讲经济之学”,课程涵盖田制、兵防、水利等领域,形成了以“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实学教育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革并非对张栻理念的背离,而是其“天下之事,变通以尽利”精神的时代演绎。王夫之主张实事求是、反对空谈义理,并总结提炼出“经世致用”学说的四大思想内核,最终提出“六经责我开生面”这一经学观,实现了从理学思辨到实学践行的历史性跨越,促进了清代湘学经世思想的高涨与实学思潮的兴起,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演进与社会变革。
近现代经世传统的发展
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沉痛叙事,在这段救亡图存的激荡岁月中,湖湘经世致用精神迎来历史性绽放。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左宗棠设立福州船政局,突破“夷夏之辨”的思想桎梏,开创“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路径;谭嗣同、唐才常等以“道不离器”的哲学为基础,创办时务学堂,主编《湘报》,将儒家民本思想与西方宪政融合,推动戊戌变法;黄兴血染武昌城头、宋教仁以宪法殉道,湖湘志士将经世理想注入革命洪流;毛泽东创造性地将经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展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方法论……一批批湖湘仁人志士、革命先辈虽学术和政治主张有所不同,但均从中国国情与社会实际出发,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反思中积极投身于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经世大业,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从不同侧面将湖湘经世传统推向高潮。他们既坚守“中学为体”的文化自信,又践行“西学为用”的技术革新,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并形成了“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的独特现象,成就了“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璀璨荣光。
“经世致用”的新时代实践
在新时代湖南的发展实践中,经世致用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并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湖南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问鼎全球,超级计算机、磁浮技术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长沙全力打造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推进北斗导航、氢能重卡等技术攻关;湖南人大系统推行“三会三文”改革,将党委决策与人大立法紧密结合,将政策需求转化为法律实践;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以数字技术活化文化基因,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实现从文化传承到价值传播的转化;2025年湖南实施“七大攻坚行动”,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联动……这些成就和行动的背后,是湖湘经世传统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实现了“知行互发”精神的历史传承,更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回溯岳麓千年文脉,从“传道济民”教育理念到“经世致用”多维实践的演进过程,深刻诠释了思想和文化的价值在于回应时代之问、突破实践之困。面对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将“学”的知识体系、“道”的价值理想落实于“治”的实事事功之中,在文明重构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责编:伍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