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注入了新动能。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不仅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汇聚点,更是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从革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构筑“双协同”育人平台三个方面着力,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主动担当起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使命,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革新人才培养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的指导下,教育发展亟须推进教育理念的革新和培养模式的升级。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产业链和产业布局的变化,也改变了教育创新的格局,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有研究认为,高等教育应该探寻“技能本位教育”的发展新路径,不应再将获取知识视为终极目标,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工具,用来支持和增强技能的发展。技能本位教育中“技能第一、知识第二”的理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未来世界带来挑战,需要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因此,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将“五育”有机融合,更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开发新形态课程,培养“掌握面向未来的数字化技术、跨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专业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应用型高校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加紧密结合行业发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应用型人才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向心力。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其改革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新质生产力的引入,将催生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全方位的创新性变革,为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提供强大动力。对于课程改革而言,要培养新质人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有序整合来释放有限资源的潜能,实现课程各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提高课程育人质量。在课程体系完善中,应坚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重建课程目标,通过制定明确合理的课程目标,为完善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在内部结构功能定位上,要紧跟技术变革与产业发展前沿,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聚焦区域优势产业,推进产科教一体化建设,形成产科教融合高阶课程群、技术发展前瞻课程群、专业特色方向课程群等一系列差异化的课程群创新模式,通过不断增强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适应性,更好地发挥课程群的集群优势。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处理好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着力实现组合型课程与融合型课程的统一。
构筑“双协同”育人平台。“双协同”目标驱动育人机制是指以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为目标驱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湖南省高等院校布局优化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协同推进产教研一体化发展,通过科研资源共享、学科专业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协同合作或合并重组,实现优势互补、科教融汇、协同创新发展。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建设集成式协同创新平台,坚持“围绕需求建学科、支撑专业兴学科”,提升应用导向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着力促进学科建设与科研转型,实现由“传统学科型科研”向“应用支撑型科研”的深度转型。对接行业办专业,引行企入教,搭建新生态下的协同育人平台。要面向市场育人才,敞开校门引入社会资源,把行业企业引进校园,政校行企合作共建专业集群。搭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对接平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进校企共同体建设,加强管理机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校企文化的融合。
(作者系湖南工学院副教授)
责编:伍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