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彰显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鲜明特色

2025-03-25 08:00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宁立伟] [责编:伍镆]
字体:【

宁立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创新的阵地,具有以文化育人才和以人才兴文化的独特优势,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一域之光、一校之彩,共同谱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育人画卷。

加强校园文化顶层设计。高校校园文化顶层设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就是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中华文化的自信自强。“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按照重策划、重质量、重品牌的要求制定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约束性的文化发展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我们要在深入调查与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大力培育和弘扬校园精神为核心,以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为重点,以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突出问题为导向,精心制定既接通“天线”又接通“地线”、既切实可行又独具特色、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规划一经制定,就要广泛宣传,形成共识,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度,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为着力点,围绕“发展为本、师生为本、务实为本”的办学理念,聚焦党建引领、人才集聚、卓越育人、创新驱动、开放融合、和美校园“六大工程”,科学描绘“文化兴校”发展蓝图,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构建优秀的精神文化、先进的制度文化、文明的行为文化、优美的环境文化“四位一体”文化体系,满足师生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规划指引的重要作用。

厚植文化沃土。文化贵在记忆,记忆留下传承,传承铸就精神。一所大学品牌的形成,是需要有大学精神的长期积累和沉淀的。每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通过对自己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逐渐形成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独特的目标追求、价值判断和理性诉求,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精神和校园文化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在沉淀中演进,在演进中升华,在升华中践行,共同构成了大学独特的文化品牌。高校应从地域红色文化中获取前行的精神力量、从校史中获得自信的精神标识,使校园文化不断本土化、特色化。

助力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涵育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养料,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结晶与独特名片。校风是指学校的整体风气和精神面貌,教风指的是教师的教学风格和行为方式,学风则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三者共同作用于学校环境的优化、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校园文化的显性化育和隐性化育,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培育和养成对教职员工具有凝聚作用、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对社会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良校风教风学风,集中展现学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和学校整体形象。

提升校园文化活力。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特色鲜明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有无特色,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与生命力。时代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兴趣爱好层出不穷。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研究需求、引导需求、满足需求,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社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策划、精心推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让校园文化的特色更足、魅力更大、成效更显。比如邵阳学院通过开展“新思想引领新青年”“院士来了”等教育活动,突出精神传承、养德固本、价值传递、励志教育,引导学生追逐青春梦想、勇担时代重任;坚持“以艺载道”,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创新集审美赋能、创意实践、人文升华的“美育+思政”系列课程;推出原创舞剧《蔡锷》、贺绿汀经典作品音乐会、“校园好声音”、艺术化呈现“传统是条河流”等艺术品牌,让艺术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升思想;坚持“以技载道”,紧贴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学科竞赛、科技讲座、科技服务、科普服务、技能展评、课程实验、项目科创等活动,大力培育创新意识、职业操守和工匠精神,将学生培养成技能精湛、敬业笃行的优秀人才。

(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邵阳学院基地研究员,邵阳学院党委书记)

责编:伍镆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