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授课”:“流量崇拜”与“知识付费”的暧昧博弈

2025-03-13 14:52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 [作者:夏博] [责编:夏博]
字体:【

  文/夏博

  近日,某知名艺人跨界推出英语口语课程引发热议。数据显示,该课程上线短短数日,销售额突破数百万元。这一现象看似是明星光环与知识经济的“双赢联姻”,实则折射出流量逻辑与教育价值之间的微妙博弈。

  课程定价数百元,以“高性价比”为宣传卖点,其商业策略耐人寻味:通过明星展示语言应用场景吸引用户,专业教师承担系统性教学,AI技术提供辅助练习。这种“明星引流+专业支撑+技术点缀”的模式,本质上是将教育产品拆解为“注意力经济”的组装件。部分用户反馈的“明星内容占比不足”,恰恰暴露出市场对“明星即课程”的认知偏差——消费者期待的是偶像的知识陪伴,实际购买的却是经过流量加权的内容拼盘。

  值得关注的是,社交平台上“为偶像而学习”的呼声,映射出教育产品价值评判标准的偏移。当课程评论区高频出现“学习动力来自追星”的戏谑表达,知识获取的核心逻辑已悄然让渡于情感消费。更有趣的是,低价流通的仿制课程反而成为某种市场信号:用户既渴望为明星光环支付溢价,又不愿为标准化教学内容持续买单。这种矛盾心态,恰是“知识付费”与“流量崇拜”媾和的副产品。

  技术赋能的包装亦成为这场博弈的注脚。部分课程宣称搭载智能语音评测系统,但实际体验中,技术应用与教学效果的关联性存疑。相比之下,专业背景人士研发的课程因聚焦知识传递的本质,反而获得更高认可度。这提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教育产品的生命力终究取决于内容深度,明星流量或许能打开市场入口,却难以填补专业性的沟壑。

  从行业视角观察,此类合作模式背后是教育机构对流量焦虑的应激反应。在行业转型期,借势明星IP虽能短期提振业绩,却也暗藏风险:当“名师”变成“明星”,教育产品的专业壁垒可能被娱乐化叙事消解。过往案例已表明,缺乏学科支撑的“名人课堂”易引发争议,最终消耗的是行业整体的公信力。

  这场博弈中,参与者各取所需:明星拓展事业版图,机构收割短期流量,用户购买“与偶像共同进步”的体验。而二手市场上低价流通的课程,则像一面镜子,映照出知识付费市场的真实定价逻辑——当褪去明星滤镜后,教学内容的价值仍需回归用户手中的“投票器”。这场暧昧的游戏或许不会停止,但教育终究是一场需要沉淀的修行,流量狂欢之后,留下的不该只有话题与账单。

责编:夏博

一审:夏博

二审:蒋俊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网站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