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昂
2025年蛇年春节,中国旅游市场迎来了一波“国际热浪”。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外籍游客入境人次达95.8万,同比增长22.9%,而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入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超90%,甚至青海西宁等西部城市也因非遗吸引大量国际游客。这场“泼天的流量”背后,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释放,更是政策开放、经济活力与人文交流深度融合的缩影。
从“国门敞开”到“流量接住”。中国近年持续优化的免签政策,成为入境游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25年,中国已与26国签署全面互免签证协定,对38国单方面免签,并允许54国人员享受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红利直接反映在数据上:2024年免签入境外国人达2011.5万人次,同比激增112.3%。以韩国为例,自2024年11月试行免签后,上海口岸韩国游客数量环比增长近六成,武康大楼等文化地标成为韩国年轻人周末游的“打卡圣地”。政策开放不仅带来客流,更倒逼服务升级。首都机场增设外国人专用通道,张家界景区实现多语种标识覆盖,三亚优化外籍游客支付与入住流程,这些细节彰显了中国从“迎进来”到“服务好”的提质逻辑。
从“春节申遗”到“深度体验”。2025年是首个“非遗春节”,传统文化成为吸引国际游客的“金字招牌”。北京京郊的蛇年灯会、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实景演出、湖北赤壁的茶文化体验,让外国游客沉浸式感受东方年俗的魅力。四川成都的川菜博物馆更是将文化体验推向高潮——游客换上厨师服亲手烹制宫保鸡丁,这种“可参与、可带走”的互动模式,让中国文化从“观看”升级为“体验”。非遗的影响力也突破地域限制。青海塔尔寺的非遗项目门票销量增长7.5倍,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通过亚冬会元素吸引国际游客。社交媒体上,外国游客发布的灯会视频、高铁体验vlog成为“自来水”宣传,推动中国文化从“在地化”走向“全球化”。
从“流量入口”到“国家形象窗口”。外国游客的涌入,成为展示中国开放形象的生动注脚。他们惊叹于高铁的便捷、城市的现代化与治安水平,更通过社交媒体传递“真实中国”——既有长城的沧桑、西湖的潋滟,也有扫码支付的便利与市井烟火的热气腾腾。这种民间叙事的传播力,远超传统外宣,形成“以旅彰文、以文促交”的良性循环。国家移民管理局副司长柳佳指出,入境游是“彰显高水平对外开放决心的实践”。从东盟旅游团免签入境云南,到推动144小时过境免签,中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旅游网络,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旅合作。
春节入境游的火爆,是中国软实力与硬实力交织的成果。政策开放铺路、文化底蕴筑基、经济活力赋能,三者共同构建了“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旅生态。未来,随着支付便利化、多语种服务等短板的补齐,中国有望从“旅游大国”迈向“旅游强国”,让更多国际游客在此读懂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新时代中国。正如网友所言:“当外国人在豫园灯会上学写春联时,文化交流已超越了语言,成为心与心的对话。”
责编:刘茜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怀化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