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三个相统一”

2025-02-26 11:08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肖茜熔 卞倩] [责编:欧小雷]
字体:【

肖茜熔 卞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面对全球化浪潮、信息化革命与智能化转型,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不仅是一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影响力的重大任务,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及其进程的关键一环。应从“三个相统一”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统一,彰显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融通古今与革故鼎新的独特风貌。中华文化扎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沃土,立足于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基石。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下,中华民族不断凝聚共识,强化文化自觉,开辟出一条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繁荣之路。这一进程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勇于变革、敢于突破、勤于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上持续革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中华文化既坚守了自身的核心价值与精神内核,又展现出强大的适应力与创造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深入挖掘其精髓与价值,将其与现代元素、社会需求有机结合,实现中华文化在价值理念、实质内容和表达形式等方面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紧跟时代步伐,以科技赋能文化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时尚设计、科技创新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兼具国际视野的文化产品。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不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更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有机统一,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创新发展力、民族凝聚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了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相统一,彰显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坚守本色与包容并蓄的独特魅力。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特质,源于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文化主体性始终贯穿于中华文化的脉络之中,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承载着民族精神基因,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卓越成果。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更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关键。文化多样性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收包括外来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的精华,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实现自我更新。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统一,既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又使中华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出独特的智慧和力量。

“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相统一,彰显中华文化发展进程中发挥人民力量与坚守人民立场的独特优势。“依靠人民”深刻回答了文化创新的动力源泉问题,强调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人民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每一次文化创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智慧贡献。这种依靠人民的实践路径,不仅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更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为了人民”则深刻回答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价值归宿。文化建设必须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其发展必须根植于人民的需求、服务于人民的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观,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更是对中华文化“民为邦本”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依靠人民”与“为了人民”二者相辅相成,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文化力量。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