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四个维度

2025-02-26 11:0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胡艺华 吴冰心] [责编:欧小雷]
字体:【

胡艺华 吴冰心

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既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如何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是一个具有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引领性的重大课题,需要从制度保证、方向引领、动力支撑、有益参照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统筹谋划、一体推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意识形态是国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引领、制约并规范着整个社会文化体系的发展。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从内部来看,思想文化领域多变多样,迫切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创新中增强阐释力说服力,破除思想迷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共识的作用。从外部来看,西方意识形态持续渗透,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无法避免。马克思明确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其他国家“颜色革命”的历史教训也印证了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挑战,必须坚持以史为鉴,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基,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证。

深化拓展“第二个结合”,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方向引领

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不动摇,筑牢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魂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民族一雪前耻、奋勇奋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拓荒拓新、基业长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步一步走向历史新高度,中华文化展示出光明前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同时必须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夯实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根脉”。推动文化繁荣,要坚守中华文明立场,维护中华文明基本元素,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文明发展模式。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这一内在特性决定了新时代的文化发展不能数典忘祖,而是要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必须始终如一坚持“第二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并涵养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历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传承发展,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崇高的精神追求、最宝贵的精神基因、最深沉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历史精华,是新时代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命之基和文化根脉。必须指出的是,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突破历史时空和民族地域的制约,与时俱进地保持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鲜活生命力和强大感召力,就必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绝不是要弱化、虚化、矮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是要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最大限度激活、激发、激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子,使之更好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实现传统和现代的有序衔接、有机结合、有效传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归根到底是要以新理念把握传统文化、以新思路活化传统文化、以新载体推广传统文化、以新话语阐释传统文化、以新机制传承传统文化、以新形式表现传统文化,从而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益参照

从世界范围来看,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并积淀了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文明,共同汇成丰富多彩、相得益彰的多元图景。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历史与现实表明,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和其他文明的互动、交流、碰撞、融合中展开的。正如生物世界的多样性一样,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民族性以及文化主体性,不同的文明展现出不同民族的底蕴和个性,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它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别,也无优劣之分,更不能相互排斥或取代,人类历史在整体上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对话、互鉴、融合的宏伟画卷。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顺应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大趋势,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更开放的心态、更开明的态度,既要面向世界文明,创新传播载体、创建合作平台、创造标识符号,自觉自信地讲好、讲实、讲活中国故事,传唱、传递、传播中国声音;也要悦纳世界文明,开放文化市场、拓展交流渠道、开展文明对话,理性辩证地学习、借鉴、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从优秀外来文化的本土化中汲取精华精髓。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三级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