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军
近年来,微短剧市场迅猛发展,但不少微短剧剧情缺乏常识。有的剧中法院审判程序错乱,公诉案件变成自诉案件,法官随意定罪量刑;有的剧中神医横行,轻易治愈绝症,违背医学常识;还有的剧中人物设定离谱,保安、外卖员等底层人物摇身一变成为掌控一切的大佬……这种脱离现实的剧情让观众感到荒诞不经。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6.62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9.7%,市场规模超500亿元。微短剧火爆的背后,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现象不容小觑。题材低俗化、叙事狗血化、人际关系妖魔化,甚至剧情明显有悖常识常理,难免会误导受众认知和价值取向、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并妨碍微短剧行业自身健康发展。
反常识微短剧招摇过市,“流量至上”作祟是主因。打着“一周拍完、一月上线、一部财富自由”旗号的微短剧,大多投资少、制作门槛低、变现快。通过反常识剧情放大问题、煽动情绪,搅动对立、拉踩引战,进而达到“引流”“收割”的目的,这不仅是社会责任缺失、道德法律意识淡薄的表现,也是一种饮鸩止渴的短视行为。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多次出台文件,要求落实“分类分层审核”制度。促成反常识的不良微短剧回归常识、走上正轨,要善于借助内容审核、流量控制等技术手段,完善审核制度、强化监管机制、压实平台责任,有力有效遏制“流量任性”。对微短剧本身而言,不一味追求剧情“雷”“爽”,满足于“看着带劲”,不做问题和情绪的“放大器”,努力用好创意讲出好故事,才有看头更有奔头,有钱景更有前景。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责编:刘茜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