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琴
《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百余年党史蕴含着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思政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
党史中的思政元素。“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对高校而言,应当时刻教育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学习党史过程中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挖掘党史中的爱党元素。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斗志昂扬、勇往直前,在于他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学生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不断加大,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暗流涌动。深入学习党史,厚植高校学生爱党情怀,有利于促进学生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挖掘党史中的爱国元素。风华正茂的百年大党,正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学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充分挖掘党史中的爱国元素,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用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员模范事迹激励当代大学生报效祖国,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绚丽绽放,鼓励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挖掘党史中的爱社会主义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这一历史进程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引导大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党史融入思政的形式创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双向融合,潜移默化地使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党史,了解新中国的辉煌成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精神品质。
巧用“故事”讲党史。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有意义的事情讲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事情讲得有意义。因此,故事化教学和故事性阐释是党史融入思政的重要形式。尤其是需要讲好党的英雄人物故事、历史文化故事、军事斗争故事、革命文物故事等,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小事件讲大历史,寓教于乐、铸魂育人。
活用技术讲党史。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改变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态,通过数字技术,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可以让党史“动起来”“活起来”。数字党史,主要指构建“互联网+党史”的多元化现代性数字载体,用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字短片、微电影、微剧、短视频、情景剧、云课堂等形式,让党史从“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变得“具体”,通过数字化、可视化的呈现形态,提升课堂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
党史融入思政的育人路径。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推动高校思政课发展,应注重贯穿以下育人模式。
在思政课程中贯穿党史教育。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利用好身边的红色历史资源,包括“小故事”“小人物”等,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特色党课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世情、党情、国情的了解。
在课程思政中贯穿党史教育。除发挥思政课堂主力军、主战场、主渠道的作用之外,也要注重发挥各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将党史思政的元素有效融入到各个专业课程中,化“被动听”为“主动讲”,从“课堂学”到“实践用”,在课堂教学、师生互动、主题发言等教育教学环节中体现党史思政内容,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在社团活动中贯穿党史教育。高校团委、学生会是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党史融入思政,应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与学生“打成一片”的优势,通过开展党史题材理论文章和演讲比赛,组织师生创作一批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电影等文艺作品等,使师生在“润物无声”中深化党史教育。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职业教育专项课题“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实践对策研究”(XJK24BZJ031)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茜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