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虎
【形式主义少一些、真抓实干多一些,矛盾也会少一些,实绩也会多一些。】
节后首个工作日,中央层面召开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释放出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进行到底的鲜明导向,同时也进一步明确:减负不是减责任,而是要让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

▲挡箭牌。 漫画/左骏
减负不是必定减少工作量,而是要减去那些占用时间、毫无意义的事务。具体来说,就是要整治违规借调、规范过度留痕、减轻“材料重担”、取消冗余会议……这些本就不该由基层承担的事项,占据了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影响了工作效率。 相反,那些直接服务企业和市民的事,任何一级单位都应该是“能多干些就多干些”。
基层减负是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切口,绝非简单的工作量压缩,不能将减负误解为“降低考核标准”,这种认知偏差将导致“会议文件减少、责任传导衰减”的异化现象。
减负要做好“减法”,更要做好“加法”。既要看到无谓负担是否减轻,更要看到工作实绩是否提升。社会治理是系统工程,涉及千家万户,需要各方协同。去年,我市诉讼服务好评率全省第一,系唯一实现万人起诉率下降的市州。如今,法官有更多时间精力研究案件,案件质量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减负不是减担子,不是躺平挡箭牌,而是要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抽身,把更多精力投入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中。形式主义少一些、真抓实干多一些,矛盾也会少一些,实绩也会多一些。这“少与多”的辩证法,蕴含着正确的政绩观。
责编:洪晓懿
一审:印奕帆
二审:蒋俊
三审:谭登
来源:株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