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珣 范世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中强调,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广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老年人是“财富”的科学论断,既传递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老年人的深情关怀、对老龄工作的殷殷期望,更是树牢积极老龄观、建设健康老龄化社会,以“银发力量”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当前,发挥银发经济作用,还存在着体制机制上的某些滞后,更有老人是“包袱”的陈旧观点不时泛起。
树牢积极的老龄化观念,迎接长寿时代的到来。有人认为,人一旦“老了”之后就“无用”了,由此形成“老人是‘包袱’”的偏见。这种观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比如当人均寿命较短、生理健康普遍不佳、社会劳动以体力劳动为主时。但现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左右上升至2023年的78.6岁,仅从2012年至2023年的10余年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升了3.5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低龄健康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群体特征,60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数量占到老年总人口数的55.83%,有87.25%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良好。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方式也发生了从体力劳动为主向脑力劳动为主转变,人们审视生命的态度将面临新的调整与变化。
从主观视角出发,除了“老有所养”之外,“老有所为”亦是老年人的期盼。一个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社会,既要保障老年人基本需求,也要鼓励老年人在老有所为中自立自强。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研基本数据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赞同“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的有74.8%,赞同“老年人应该自立自强”的有76.6%,赞同“老年人应该发挥余热,参与社会发展”的有72.2%。可见,退休后的老年人有继续发挥余热的期盼,老年人有意愿、有能力成为参与社会建设的银发力量。
老人是“财富”,仍然可以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年是仍然可以有作为的重要人生阶段,老年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例如,对于知识分子,他们退休后可以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智囊团,为他们提供决策咨询、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对于退休干部,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或者作为调解员、仲裁员等角色,参与社会矛盾化解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其实,不同职业类型的老年人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用武之地,都能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继续作贡献,在各行各业继续发光发热。正因如此,“银发力量”入选了2024年“十大流行语”。
不可回避的是,我国现实中存在的某些体制机制性约束,抬高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门槛。以再就业为例,即便有一部分退休老年人被返聘或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但由于缺乏对超龄劳动者再就业的制度安排,他们的基本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同时,一些政策性阻碍(如年龄歧视)使得大部分退休人员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而进入与社会相对隔离的状态,这实质上并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以为促养”,为银发经济培土夯基。2024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并要求用人单位依法保障超龄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参加社会保障等基本权益。因此,我国老龄政策不能只把关注点放在被动的“老有所养”上,还要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有效让老年人参与社会建设,从重“养”轻“为”向“养”“为”结合转变,实现以“为”促“养”,让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在共建共享中继续实现社会价值,在“老有所为”中“降低失能概率、缩短失能时间”,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为此,应当高位推动、统筹规划并出台完整的“老有所为”政策支持体系,全面扫清不利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有意愿继续发光发热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发挥作用提供支持,这也是践行“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分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编:刘茜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