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高校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

2024-11-18 08:53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袁敏] [责编:刘茜]
字体:【

袁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关乎国本、国运的重要因素。旅游作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刻阐明了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基本遵循,指明了推进两者深度融合,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方向。

文旅深度融合的内涵。文化与旅游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文化为旅游提供内容,旅游为文化提供载体。从本质而言,文旅融合是旅游个体参与创造文化的一个过程。文化与旅游的互促互融发展模式中,用文化理念助推旅游发展,促进旅游创意水平及文化内涵;用旅游的市场化运作方式传播文化,更好地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丰富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更多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打造更多有内涵、有特色、有品位的文旅融合高质量产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社会文明程度提升。

文旅深度融合的构成。文旅融合,通过旅游渠道把红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化、现代文明等优秀文化展示给人民,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红色文化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深化旅游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渠道,让红色文化在新征程上焕发时代光芒。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在旅游市场中植入非遗项目,可以让更多的游客感知非遗的魅力。科技创新活动驱动着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为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展现提供了体验空间。地方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高度融合,能够焕发出独特的吸引力,给旅游目的地赋能。精心打造出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旅游产品,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

高校应用型文旅人才培养的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随着新文科建设发展的需要,高校作为旅游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需要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道德规范、法治意识、历史文化、思维品质、科学精神七类德育元素融入到教学体系中。高校旅游教学需要深化改革,借助新技术、新手段开辟文旅发展的新视野、新领域,实现跨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打开创新人才培养新局面,培养出集创新型、实践型、服务型、技能型于一身的高水平复合型专业人才。

充分发挥教学育人作用,坚定人才理想信念。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等方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人才培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提高产教协同育人成效。通过组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思政课程统筹融合等方式构建全方位的德育教育体系,助力自觉讲好中国红色故事,做好红色文化推广与传承。唤醒职业意识,提升文旅服务行业的职业尊严,增强职业认同感。

丰富知识储备。无论是景区景点、历史文化、旅游产品、语言表达、安全应急、服务能力等基本知识要求,还是文旅产业价值创新、经营管理、顾客体验等高阶能力提升,都需要进行重点培育。

突出创新创意。对接文旅融合新业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人才培养。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知识技能传授,加大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比重,以提升人才的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抓手,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深化科技赋能。推进现代科技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培养懂技术的文旅人才,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影响着文旅产业全链条各环节,人工智能、移动媒体、语音导览系统、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5G网络等技术变革和创新改变着传统的旅游行业,人们对旅游的消费需求日益场景化、体验化。文旅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学会用技术工具解决问题,旅游人才培养高校需要投入专项资金进行相关实验室建设,搭建数字平台及教学场景,加大数字技能培训力度,聘请文旅行业专家及信息技术专家联合教学,在文旅融合发展急需领域进行教学探索,深化和扩大数字文旅产业。

(作者系怀化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中心副主任)

责编:刘茜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