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
历史自信,是历史活动主体对民族、国家等历史的信心和信念,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未来发展抱有的坚定信心。增强我国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应引导他们通过学习历史,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高度认同,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挺膺担当奋斗者。网络空间是大学生信息获取、思想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通过丰富网络教育资源、拓展网络教学工具、善用网络交互特色,助力大学生增强历史自信。
丰富网络教育资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教育职能部门以及高校应主动进驻网络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场景复原、VR、AR等现代数智技术,集纳海量历史文献、文物信息,并以故事化、影音化、动漫化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静态平面的历史学习内容转化为动态立体的网络呈现,将枯燥单调的课堂讲授转化为丰富多彩的网络体验,打造突破时空界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多元网络慕课,满足育人所需。通过展现浩瀚的历史材料和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引领学生深刻认知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认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深刻认知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深刻认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对理想社会、对人类彻底解放的孜孜以求的伟大历史;深刻认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历史和人民的唯一正确选择。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历史资源背后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引入网络教学工具。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历史教学应精用妙用网络教学工具,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智慧课堂建设、延伸课堂长度与深度,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兴趣。比如引入智慧思政教学服务云平台、思政教育学科资源平台以及“全知识”“历史地图”“华夏万象”“世界名画”“中华珍宝馆”等历史学习应用App,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感官,助力系统性、沉浸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用好时间短、内容精、充满个性与创意、既具学理性知识性又有良好视觉效果、深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网络短视频,使其在思政课历史教学中起到巩固强化、转场串联作用,成为启智润心的“金钥匙”,并避免低俗化、消极化、片面化、过度娱乐化的短视频进入课堂。与此同时,高校应将思政课历史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立足学校发展特色,深挖校史所蕴含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打造网络文化精品,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微博、抖音号、手机客户端等融媒体平台扩大教育覆盖面与影响力;与校外新闻媒体平台联动,开展特色网络活动,丰富传播形式、拓宽传播路径,传播好学校历史、人物故事,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善用网络交互特色。高校应清楚认知网络对大学生学习模式、评价范式和教学效果产生的多元影响,在思政课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形式多样、高度即时、跨时空、社会性强等特色。通过数据挖掘与用户画像,了解学生群体特征与个性特点、共性与个性问题、普遍与特殊现象以及对于历史信息接收方式和阅读偏好的动态变化,聚焦学生关切,主动学习适合与学生交流互动的网络语言符号和话语体系,为学生精准推送个性化鲜明、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历史学习内容。依托网络交互性进行充分的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理论基础、课程期待等,让思政课历史教学更有针对性;进行随机提问、投票统计、弹幕云图等实时互动,提升学生参与度和效能感,让教学更加有理、有利、有节。以智慧学生社区平台为基础,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历史学习学生交流、师生互动阵地,设置学霸笔记、学伴同行、榜样示范、活动参与、心灵驿站以及导师课堂、名家有约等模块或应用,鼓励学生在网络空间尽情分享学习见解、开展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为学生带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业指导与探究引导,促使其不断增强历史自信。
【作者单位:湖南信息学院。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历史自信培育路径研究”(24A80)阶段性成果】
责编:洪晓懿
来源:华声在线